第十五章 慶陽與鳳翔:一般攻守兩種結局(第5/7頁)

因為:事實上元軍的突擊隊還就是在深夜突然出現,非常準確地出現在了四面都是城墻的甕城之內!

很不幸,鉆出地道的元軍突擊隊剛開始還認為心想事成、萬事如意,因為城內黑洞洞,連個警戒的士兵也沒有一個,魚貫而出也就越來越多。

大夥正感嘆賀將軍算無遺策之時,陡然四面高處銅鑼大作,瞬間火把沖天,將甕城之內照得雪亮,突擊隊員們這才發覺:自己處在了一個空蕩蕩的小城之內,被人死死關在了這活棺材裏面!

頭頂上一陣急雨——亂箭組成;箭雨中夾雜著亂石——連銅炮都不需要,城上的人們居高臨下亂砸下去就是!

最可悲的是無處藏身,這裏根本沒有什麽射擊死角,死地求生的元軍幾乎同時避向四個城門洞,誰知,甕城朝內三個城門突然大開!

門洞中殺出了明軍騎兵!

這下,鉆洞進來的元兵心裏大大抱怨:地道可惡!怎麽不能讓爺們兒騎馬進來?平日都是自己揮鞭催馬踐踏兩條腿走路的平民百姓,今個看來要體驗一下被四條腿踐踏的滋味了!

還來不及總結身心感受,痛哭都來不及尋找墳頭!突進甕城的元兵迅速被騎兵清除,當然,也有機靈的突擊隊員用比進來時快得多的速度退回洞內。

可是明軍又往洞口投下的無數火把,滾滾濃煙順地道直撲城外,地道成了大煙筒,少數運氣好些的元兵得以從“煙筒”逃生。

看著幾個灰頭土臉的士兵從地道內鉆出,賀宗哲又悔又恨!悔自己疏於搜集情報;恨明軍陰險狡詐,怎麽不早打個招呼?也省得老子費力挖洞呀!

可惜了!可惜了自己的“妙計”,可惜了將士的氣力,更使大帥可惜的是耽誤了時間,十幾天過去了呀!

但是,懊悔歸懊悔,仗還是要打,城還是要攻,不然如何有臉回軍?王保保的將令之下可是砍過不少部屬的腦殼!

也不知慶陽那邊現在如何,那徐達也是在攻城,是否也如同老子這般倒黴?

82

慶陽城下,徐達雖然沒像鳳翔城下的賀宗哲這般繼續勞而無功費力掏洞,但日子過得也不怎麽舒服。

一個不起眼的張良臣,一個小小的慶陽城,竟然把這位“打遍天下無敵手”徐大將軍阻擊在了慶陽城外,曠乎日久的戰事已經引起了天下各方關注:南京的明朝皇帝朱元璋在關注著慶陽;漠北的元廷皇帝妥歡帖睦爾也在關注著慶陽;尤其是那個王保保,正趁明軍主力被牽制在慶陽城下,派兵四出攻城略地!

可是,慶陽城頭看著還是那麽高不可攀!

徐達清楚:圍困戰是不得已的戰法,導致的後果大多是玉石俱焚,最後就是得到一座“死城”又有多大收益?

徐達更清楚:慶陽非拿下不可,皇帝嚴旨催促還在其次,關鍵在於此例一開,天下蠢蠢欲動的城池多得是,唯有利用慶陽打出一個模式來,讓所有頑抗到底的蒙古人都看到對抗大明的下場!

徐達也清楚:慶陽之戰,與其說是正在較量雙方的糧草儲備供應,不如說是雙方主將在較量耐心!

一句話:誰堅持到最後誰就能笑到最後。

至於獲得勝利的客觀條件上來說,雙方各有千秋:城內的人們得不到持續補充糧草,這點比不得明軍,紮營城外,自然能得到源源不斷的補充,但是,這也有個量的限制:大明初建,國力貧瘠,尤其是北方各地,人民剛剛從戰亂中解脫,怎會有余力供應龐大的明軍耗費日久?

關鍵還是時間與季節不等人:時已八月,若在此膩歪到入冬時分,那時大雪降臨,天寒地凍,紮營城外的明軍如何能在野外越冬?

問題的關鍵在於慶陽城內到底囤積了多少糧草!

可是,得到這方面的軍事實情的確不易,就算探子能夠逾城而入,估計也無法探知這種軍中絕密。不過,看張良臣堅守的勢頭,好像城內存糧不少,徐達當真有點心中沒底了。

老天爺又在關鍵時刻照顧明軍:慶陽城內的元軍也不是鐵板一塊,有一位奉命與張思道共守慶陽的“小元帥”心理上撐不住了,準備私下與徐達接觸談判納款講和事宜,不料行事不密,被細心的張良臣偵知而囚禁起來,偏偏這位“小元帥”手下還有不少親信,當然也贊同“小元帥”的“和談”意向,趁夜將這位“小元帥”救出了大獄,不可思議的是:竟然還能攜帶“小元帥”順利出城,就此歸順了明軍!

看來,張良臣的城防雖然嚴謹,卻是防外不防內,那句“堅固的堡壘大都是從內部被攻破”所言不虛!

這下慶陽城內軍糧儲備的絕密數字等於對徐達公開了!

徐達自然大喜,並且由此感覺到了政策正確的威力,不但盡力寬慰這些關鍵時刻棄暗投“明”的起義將士,並且追加一道嚴厲命令:“不管大家再怎麽恨極了慶陽城內的真假韃子們,破城之後誰都不準虐待投降的元軍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