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千山紅遍好憑欄(下)(第4/7頁)

“莊蹻入滇,是自黔中郡引兵而進,渡沅水,克且蘭,滅夜郎,一直攻打到滇池。也多虧了勉仲你,高家父子,大概都以為我們也會先入黔,再攻滇。”

熊本慢條斯理地說著,半點不為即將開始的戰鬥而擔心。兩人的身後,一群武將、幕僚亦步亦趨,更後面一點,還有一群頭梳椎髻,衣著各色的蠻人緊緊跟隨。

自古入滇的大路就那麽幾條。兩條從成都南下,其中以石門道這條路為主,另一條則自渝州南下,經遵義至黔州,再轉向西南。也就是熊本所說的戰國時,楚將莊蹻率軍入滇的道路。

而最後一條路,則是走廣西,過去雖不好走,也很少使用。但自從廣南兩路平定,這一條入滇的道路,便有越來越多的商人經過,滇馬一向是大宋軍馬的重要補充,這兩年,滇馬入中原最多的地方,卻是在廣西左江畔的橫山寨,那裏是韓岡開辟出來的馬市。在邕州,沿著江水上行,最後再一路向西就行了。

廣西土兵和禁軍都是南方有數的精銳,如今正雲集在橫山寨處,還有左右江各家洞蠻的配合,擺出了隨時入滇的姿態。

而這兩年黃裳在黔州一帶弄出來的動靜很大,聲勢甚至壓倒了成都府這裏,大理如果要守,這幾條路都必須守住,但士兵調動有主次之分,何處主力,何處偏師,必須事先安排好。一旦三軍就位才發現計算錯誤,再想調動回來,可就沒那麽容易了,差一步就是萬劫不復。

“黃裳倒是覺得高氏父子應該能猜對我軍主力要走的道路,畢竟有大帥在此。”

“勉仲你倒是會說。”熊本笑得眯起了眼。

“大帥威名素著,西南各部無不畏服,豈是黃裳能比?聽說大帥到了,高智升、高升泰父子,怎麽敢不加防備。”

熊本臉上的笑容更加鮮明起來,黃裳的話只是說得好聽,但他話中表明的態度才是最關鍵的。

熊本與黃裳之間沒有什麽好爭的,地位、年齡都有差距,而黃裳更是知道分寸的一個人,兩人之前已經有過交流,彼此之間印象都不差,現如今相互配合,更是相得益彰。

一道平路已經走過,走上一道頗為陡峭的台階,熊本拄著手杖,邊走邊道:“兵者,詭道也。但更重要是實力。猜對也好,猜錯也好,如今官軍三路齊發,不管哪一路,都要大理國全神應付。”

黔州那邊,有一部兵馬。雖然是偏師,但實力並不算弱,是這幾年在黃裳麾下,以各部蠻軍歷練出來的強兵。

廣西的兵馬更是調了李信去親領,他雖然只帶了一個指揮的神機營南下,但李信在廣西多年,威望素著,由他指揮大軍,是如臂使指。

至於熊本、趙隆親領的主力,則是從成都府南下,沿著岷江河谷,途徑因鹽而興的富順監,過戎州南下石門,走在秦人所開的五尺道上,只要拿下了石門關,通向大理的大門便由此中開。

石門關的道路,秦時修的五尺道只剩路基,之後漢晉重修,名為僰道。道邊山崖上有懸棺,傳說是僰人安葬之所。之後唐伐南詔,又將已經破損的舊路重修了一遍,到了近年,因為貿易繁盛,不僅大宋這邊修路,大理和各條道路上的沿途蕃部,幾乎都將道路重修。

只是這些道路,都是在群山中蜿蜒曲折,修得最好的,也不過是讓人行走,馬能過、車不能過。攻打大理的難度,也就在這些險道上,而不是大理國軍隊的反擊。

趙隆已經做好了作戰的準備,只是在等著熊本、黃裳的到來。

自戎州開始,南下石門關的五尺道僅容二人並肩,石門關更是險峻。關前百步,便是一路台階上行,關墻雖不高,但這一路上坡,著甲的士兵沖到墻下,基本上都要累得半死,更不用說雲梯等攻城器械全都無法使用。而想要用蟻附攻城的戰術,只要看一看關前僅有五六尺寬的道路,便知道會有多難,不管手上有多少兵馬,能夠在同一時間上陣攀城的士兵,最多也不會超過五個。剩下的士兵,只能用弩弓仰射城頭,而這樣的射擊,也因為山道的蜿蜒和崎嶇,只能容納百多人施展。

這樣的情況下,只要城寨中的守軍有足夠的信心,以及足夠的物資,完全不用擔心有人能夠攻破。

之前當趙隆親眼看過石門關前的地形後,也推演了一下,如果讓自己來守的話,基本上是糧食能吃多久,這裏就能守多久,山上有泉水,至於守城的物資,這山裏,石頭從來都不缺。

自然,這是不用神機營上陣的情況。

或許這是入滇的第一道難關,但現在趙隆的手中,有著足夠的手段,來應付這種萬夫難克的險關。

一旦突破石門關,攻取大理的戰爭才到了正題上,不論是為了功勞,還是為了之後戰事的順利,趙隆都有必要用最小的代價拿下這座險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