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千山紅遍好憑欄(下)(第2/7頁)

明工科需要一個傳習本業的官辦學校,所以朝廷將正式設立工學院,專門用來培養技術官僚,為參加明工科做準備。

這件事,將作監中已經傳遍了。而工學院的提舉,據聞正是將由李誡來兼任。與此同時,據傳李誡還將會主持修訂一部有關堤壩、寨防、軌道、運河等工程修造的典籍,作為工學院教學的課本。李誡身兼多職,當然也不會有太多的時間來處置將作監的公事,更不用說與趙子幾爭權奪利。

就像如今的同判厚生司溫杲出身醫官,兼管勾太醫局,同時還提舉醫學院。他主要的工作正是在太醫局和醫學院上,厚生司中的工作,由判厚生司吳衍一人處置——這也是為什麽正式的敇命未下,便有那麽多人認定李誡將會擔任提舉工學院一職。

只要李誡當真能如溫杲一般,謹守本分,趙子幾巴不得這個新同僚能在將作監中久一點。

進了大堂,照流程驗了敇命、告身,送李誡來上任的堂後官拿了賞錢告辭,趙子幾便一一向李誡介紹衙中的官員。

李誡上京次數不少,衙中大部分官員他都打過交道,每一個人,李誡都溫言地說了幾句,拉了拉交情。

當這番介紹到了最後,趙子幾指著一名膚色微黑、滿面風霜的中年人,“這位是提舉內中修造所公事楊琰。”

沒有介紹表字,也沒有介紹其父祖輩的身份,就這麽簡簡單單的官職和姓名。

內中修造所,是負責宮中建築的修築和修繕的衙門。提舉公事,一般是內侍官擔任,只有偶爾才會讓三班使臣充任。內中修造所轄下有千名雄武軍,充做軍匠。管理這麽多兵員,提舉公事的地位其實並不低,如果是內侍官擔任,將作監對其的管轄權微乎其微。

內中修造所的地位絕對不低,而提舉公事,更是不應該放在最後才介紹。但廳中官吏視若平常,臉上堆滿了謙卑笑容的楊琰本人,同樣沒有反抗這個待遇的意思。

看見楊琰,李誡卻帶了幾分驚喜,“可是楊琪的兄長?”

楊琰明顯地愣了一下,然後才點頭說道:“正是下官的弟弟。”

李誡這下更為熱情,拉起楊琰的手,笑道:“吾受命主持修造鐵路軌道,君弟為輔佐,監理工程。韓相公也幾次贊許,稱令弟為人勤謹,營造上也不輸昔年的大工俞皓。京泗、京洛兩條鐵路,令弟居功甚偉。”

被李誡拉著手,楊琰局促不安,但他也不敢將手給拉出來,只能戰戰兢兢地等著李誡將話說完。不過聽到李誡轉述韓岡的話,還是不禁開心地笑了起來。

楊琰、楊琪兩兄弟,都以木工聞名京中,是有數的木工大匠,擅長修造大型建築。後來熙宗皇帝趙頊還以楊琰修造有功,將其提拔為殿值,做了武官。

前兩年,楊琪被派到了李誡的麾下,輔佐修築軌道。洛陽到京師的鐵路軌道上,已經完工的幾條木橋,正是楊琪所規劃修建。那幾座鐵路橋,雖然是木質,但堅固穩定,重載的列車也能夠從上面安然通過。現如今,楊琪也追隨其兄的腳步,被授予了官職,同時還正在研究如何將木橋改造成使用年限長久的石橋。

表能工巧匠為官,這件事肯定會一直做下去的。只要有足夠的才幹,立下足夠的功勞,即使是出身卑賤也有機會為官。韓岡的心意,李誡當然明白,他雖是官宦人家出身,可做了那麽多年事,絕不可能會去歧視有專長的人才——本身都被歧視著,李誡又怎麽可能將之加諸他人身上?

一番介紹停當,再交托了其司掌的一應事務,待到中午時分,便是例行的官宴了。

衙署中的官員們各自入席,而吏員們則紛紛下堂回避,只留下一幹服侍的。酒過三巡,他們才會再上來奉酒祝壽。可李誡擡眼看過去,已經有了官身多年的楊琰,卻是跟著吏員們一起打算下堂去。

舊為吏人,雖作諸司使副,見舊所服事官,不與同坐。這是官衙中的習慣。即使是楊琰已經做到了提舉內中修造所公事,依然不敢與同僚同坐同食。不過李誡卻並不打算看著楊琰這麽離開,立刻出聲叫住了楊琰:“楊提舉,請留步,今日官宴,衙中有官身皆當入席,提舉何故離開?”

轉頭又對趙子幾道:“三班使臣,理當列席。”

趙子幾眉頭微皺,一時沒有回應。而楊琰,已是連連搖手,連稱不敢。而將作監丞也在旁說道,“此乃條貫。”

李誡不以為然,朗聲道:“當初令弟授官後,官宴上依然不敢入席。沈學士便說了,一經王命,便是王臣,已非舊時卑賤之身,如何不能於宴?吾亦曾聽玉昆相公提起過,當年熙宗皇帝和王安石對此便頗不以為然,古人立賢無方,不聞秦王以五張羊皮而賤視百裏奚,也不聞傅說不入殷高之席。太醫局的溫提舉,前次在韓相公家,也照樣安然入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