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戰爭政策(第3/7頁)

(四)可在戰爭爆發後參戰,也可在宣戰前幹涉。

根據盟約要求,派出少量兵力幹涉時,這個國家只處於輔助地位,作戰的指揮權屬於主要進行作戰的國家。當作為聯盟成員,派出大量軍隊參戰時,情況則又有不同。

在這些戰爭中,情況各有不同。七年戰爭時,俄國是奧、法兩軍的輔助力量,但是在它占領普魯士之前,它是北部作戰的主力。當費爾莫爾和薩爾特科夫率軍進入勃蘭登堡後,他們就只為奧地利而戰。他們這種遠離本國的軍隊,只能依賴盟軍的行動。

遠離本國的遠征,是危險的、困難重重的,1799年和1805年發生的戰爭就是例證。後文我將從軍事觀點研究和討論這些遠征。遠征往往會使軍隊遇到危險,但又有有利的一面,那就是使本國國土遠離戰爭的侵擾,大大減少敵人入侵的危險。對軍隊和將領而言,遠征雖然十分艱巨,但對國家和人民而言,遠征其實是有益的。

在此類戰爭中,最主要的問題是:選擇作戰總司令;明確各國在作戰時的責任;制定完全符合各國利益的目標。歷史上,多數同盟恰恰因為忽略了這些問題而失敗。

第三類幹涉性戰爭,我們可以稱其為時機有利的戰爭,因為它不僅可以全力參戰,還可以接近本國國界作戰,所以它可算得上是最有利的戰爭。奧地利在1807年就是這樣,結果它錯失了良機。1813年,奧地利又獲得了一個類似的機會。當時,奧地利與薩克森接壤,拿破侖剛剛在薩克森集中兵力,奧地利只要從後方突襲易北河地區的法軍,就能戰勝法軍。在此情況下,穩操勝券的奧地利投入了20萬兵力,之後它恢復了對意大利統治,這是它喪失了15年之久的權利。在這場幹涉性戰爭中,奧地利在軍事和政治方面都獲得了很大的利益。

奧地利之所以能大獲全勝,一方面是因為這次幹涉距離本國很近,它可以調集大批兵力;另一方面是因為它是在戰爭已經爆發的情況下參戰的,可以選擇最佳時機全力以赴地作戰。這兩種優勢有著巨大的決定性作用。

一些很弱小的國家,只要善於把握局勢、捕捉戰機,也能在戰爭中獲勝。1552年,選帝侯莫裏斯·薩克森反對卡洛斯一世,雖然後者是西班牙、西西裏、那不勒斯等國國王,曾經打敗過弗朗索瓦一世[1],甚至一度控制法國,但這次戰爭,卡洛斯一世被打敗了。1706年,薩瓦公爵和維克托·阿梅傑對路易十四宣戰,從而徹底改變了意大利戰爭的進程,迫使法軍退至都靈城,薩瓦公爵樹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有多少政治家能與這兩位偉大的人物並肩呢?

我想我已經把及時進行幹涉性戰爭的意義與優點講得夠深刻了。

侵略性戰爭

我必須向讀者指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即入侵鄰國的領土和入侵遙遠國家領土的戰爭是有很大區別的。後者需要越過一些國家,這些國家持什麽態度,是需要仔細考慮的。

遺憾的是,出於征服欲望而進行的入侵戰爭,並非總是不利的。亞歷山大、愷撒、拿破侖戰績的一半都可證明我的這個觀點。但是,這種利益是有限度的,超過了這種限度就將面對覆滅的危險。

岡比西斯二世[2]入侵努比亞,大流士[3]入侵斯基泰,克拉蘇[4][5]入侵安息,拿破侖遠征俄國,都是慘痛的教訓。當然,對拿破侖而言,征服欲並非是他發動戰爭的唯一原因,他愛好戰爭和冒險,也可以說他來到世間的目的就是教會軍隊統帥和國家元首,該怎麽做,該避免什麽,他的勝利告訴人們,要靈活、積極、勇敢地作戰,而他的失敗則告誡人們,作戰應該謹慎。

還有一種毫無理由的侵略戰爭,是對人類的犯罪,如成吉思汗發動的戰爭。戰爭只有在為了巨大利益或者具有充分理由時,才能獲得人們的諒解。

1808年和1823年法國入侵西班牙,兩次作戰的結果截然不同。第一次作戰完全是一次侵略,威脅西班牙民族的生存,罪魁禍首也自食惡果。第二次入侵,法國的入侵贏得了所占地區大多數民眾的支持,因而獲得了勝利。

我提到這兩次戰爭,只是為了說明,入侵並不僅是成吉思汗所為。在我提到的這些入侵中,第一次導致拿破侖下台,第二次則恢復了法國和西班牙之間中斷的邦交關系。

我總是希望入侵越少越好,但是,我也要承認,入侵鄰國要比等待敵人進攻有利多了。我還要承認,制伏征服者需要善於選擇時機,為征服者設定一些限制,因此,如果不是過分的征服欲望,而是出於對國家利益的合理考慮而決定發動入侵戰爭,那麽在確定戰爭的規模時,就應該考慮戰爭的目的和可能遇到的來自敵國和其盟國的一切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