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戰略與戰略計謀(第3/33頁)

為爭取主動權而實施的簡短作戰行動,總是有利的,在戰略方面更是如此。事實上,戰爭藝術就在於將主力放在決定點上,首要手段就是爭奪主動權。誰能掌握主動權,誰就能率先將主力投入在應該實施突擊的決定點上。等待敵軍來進攻,只會陷入被動,因為它不知道敵軍會從哪個方向攻過來,也找不到合適的防禦方法。

在戰術方面,進攻也比較有利,但其程度不如在戰略方面,因為作戰的地域不大,即使奪取了主動權,也無法完全隱蔽行動,敵人能察覺並采取措施防備。此外,進攻一方為了到達敵人戰線,必然要跨越多處障礙。

在戰略和政治方面,不論進攻如何有利,在整個戰爭過程中,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一直不停地進攻。沒人敢說,以進攻為開始的戰爭不會轉入防禦。正如我說的那樣,經過周密部署的防禦也是有一定好處的。防禦通常可分為兩種:惰性防禦,也可叫消極防禦;積極防禦,即同時也要實施突然進攻的防禦。消極防禦危害很大,積極防禦則能取得成果。防禦的目的,是在盡可能長的時間內,保護國家部分領土不受敵人威脅。一切防禦戰爭的目的,在於制造各種困難,以阻止敵人前進,同時使自己的軍隊免遭損失。任何敢於進攻的一方,總是基於某種優勢發起進攻,總是竭力速戰速決,相反,防禦的一方,則應該盡量拖延戰爭結束的時間,以耗盡敵人的精力和資源。

一支軍隊只有遭到失敗,或敵人占據絕對性優勢時,才可實行消極防禦。消極防禦的軍隊,可以利用地形,憑借天然的和人工的障礙,盡力扭轉劣勢,加強一切力量。消極防禦,在某種情況下,也會有利,前提是指揮官一定要頭腦清晰,權衡利弊,除非迫不得已,否則絕不輕易在固定的點上不動,靜待敵人的襲擊。反之,他應該靈活作戰,爭取主動權,利用一切機會抓住並打擊敵人的弱點。

我一直認為積極防禦[1]作戰,總是有利的。采取這種行動,可以利用攻防兩種優勢,因為在準備充分的決定點上,既能爭取主動,又能抓住有利時機進行突擊。七年戰爭中,腓特烈大帝在最初的三次戰爭中采取的侵略行動,而在之後的四次戰爭中,則造就了攻勢防禦的典範。這部分歸功於敵人給了他充分的自由,使他得以順利奪取主動權。

威靈頓[2]在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也曾采取過這種方式。他所采用的作戰方法,於他當時所處的環境而言,是最明智的選擇。

說到底,一個將領最突出的才智,就是善於攻防轉換,尤其是善於在防禦交戰最激烈時重新掌握主動權。

戰區

一個戰爭區包括兩個國家交戰的所有地區,這些地區可以是它們的領土,也可能是它們盟國的領土,或者是因為某種利益而卷入戰爭旋渦的某國領土。如果戰爭還包括了海上作戰,那麽戰爭區就不僅限於國家範圍,甚至可能涉及兩個半球,例如,路易十四時期開始的英法戰爭,就是如此。

戰爭區的位置很不固定,極容易受偶然情況的影響,所以不要把戰爭區和戰區混淆了,戰區是不受復雜情況影響的、每個軍團占領的範圍。如法奧兩國之間的陸戰,戰爭區只包括意大利,如果德意志諸邦參戰,那麽戰爭區就要加上德意志。

幾個軍團協同作戰時,整個戰區就是相當於一個棋盤,指揮官應該運用戰略調動棋子(軍隊)達到既定目標。當每個軍團獨立作戰時,各個軍團都有獨立的戰區。軍團的戰區,包括該軍團要奪取和防守的全部地區。如果是幾個軍團協同作戰,每個軍團的戰區都是總戰爭區的一個部分,該戰爭區內所有軍隊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而行動。

每個戰區,不論地形條件如何,都應該包括以下部分。

1.一個固定的作戰基地。

2.一個主要的作戰目標。

3.作戰正面、戰略正面、防線。

4.臨時戰略線和交通線。

5.各種天然和人工障礙。

6.戰略要點。

7.作戰目標和主要基地之間的臨時基地和中間基地。

8.行動失利時的掩蔽所。

舉例說明,假設法國決定派一個總指揮率領2~3個軍團,入侵奧地利,各軍團分別從美因茨、上萊茵、薩瓦出發。這些軍團中,任何軍團所通過的國家都將成為戰爭區的一個戰區。在此情況下,每個戰區都應該建立基地;確定行動目標和作戰地區,以確定進攻時從基地到目標之間的作戰線,防禦時從作戰目標到基地之間的防線。

已經有不少專著探討戰區各方向上的地形點在戰術和戰略上的特性。道路、江河、山脈、城市、森林,以及要塞,都是研究者討論的對象,但多數人的意見也不見得有多麽高明。有人給這些名稱附加一些莫名其妙的含義,什麽江河就是最優良的作戰線,對於這樣的作戰線只要準備兩條以上的道路,供軍隊在作戰地區內運動,甚至還主張江河可作為退卻線和機動線!在我看來,這種說法唯一可取之處是,江河可以作為良好的補給線,它是建立作戰線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