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戰術與交戰

在國內作戰時,需要給軍隊準備一個最有利的戰區,以保障軍隊占有真正的優勢,這也是戰略的主要目的之一。關於這點,我不準備再補充了。在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方向上,要塞、營壘、橋頭堡的配置,以及交通線的保衛,都是囊括其中。我已經給出了具體的規則,讀者可以輕易地確定這些固定的和臨時的交通線和決定點。拿破侖經辛普朗和蒙塞尼斯修築公路,就是一個很有趣的例證。奧地利人從1815年開始,就一直在利用拿破侖的這些經驗,修建了從蒂羅爾通往倫巴第、聖哥達、思普呂根的道路,還設計、修建了幾個要塞。

在重大政治和戰略問題上,相互競爭的兩軍具有決定意義的爭鬥,就可稱之為交戰。戰略能使軍隊指向作戰地區的決定點,為交戰的勝利做準備,並預先影響交戰的結局。但是,交戰方往往需要具備戰術、勇氣、天才、運氣,才能取勝。

所以,大戰術是巧妙組織並指揮交戰的一種科學。大戰術的組織指導原則同戰略的一樣,就是將主力用於能獲得最大戰果的決定點上,集中對付敵軍的一部分。

有人稱,交戰就是戰爭主要的、具有決定性的行動。這種觀點不夠準確,往往有些軍隊之所以潰敗,是因為受一些戰略行動的影響,並沒有大規模交戰,而只是一些小戰鬥。當然,具有決定性的勝利,也能取代大規模的戰略行動,而獲得最後的勝利。

一次交戰的結局,往往由非戰爭藝術範圍內的各種因素所決定,如采用戰鬥隊形的種類,執行措施的才幹,全軍官兵對統帥的忠誠,部隊的協作精神,部隊的沖力、比例和素質,各兵種的優勢和運用,以及最重要的——軍隊和民族的士氣。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決定了交戰的結局。這和克勞塞維茨所說的不一樣,他說,不采取迂回機動,交戰就不能獲勝。請恕我不能苟同。紮馬戰役[1]中,漢尼拔幾小時內,眼睜睜看著自己二十年的榮譽與戰績毀於一旦,可西庇阿並未對其實施迂回。那些采取迂回的,也沒幾人獲得成功,不論是在裏沃利,還是在斯托卡赫,抑或是奧斯特利茨,迂回都沒有成功。從本章後邊對迂回機動的論述,讀者可以看出,我是絕對不反對為擊破或迂回敵軍翼側的機動,我鼓勵采取機動。不過,我的前提是,要及時和巧妙地機動。同時,我也相信,要奪取敵人的交通線,並保障自己的交通線,戰略機動比戰術機動更可靠。

交戰可分為三類:防禦戰,即軍隊占據有利地形等待敵人而進行的交戰;進攻戰,即軍隊攻擊處於已知陣地的敵軍;預期外的交戰或雙方行軍中的遭遇戰。接下來,我們將依次研究這些交戰和與之相關的各方面。

防禦陣地和防禦交戰

在軍隊預期戰鬥時,必須占領陣地,並構成戰鬥線。我已經在前文中指出戰鬥線與戰鬥隊形這兩個經常被人混淆的術語的區別。

照我看,戰鬥線就是軍隊為占領某一地區,準備戰鬥而確定的陣地。這種陣地可能是展開的,也可能是由多個縱隊構成的。這個定義適用於按照隊列命令部署成一線或多線的軍隊。所謂戰鬥隊形,則是軍隊實施機動時所采取的部署,如平行隊形、斜形隊形、垂直隊形。

戰鬥隊形是一個新詞,但我認為對它下定義以示區分是完全必要的。從這兩個概念的本質看,戰鬥線是防禦體系所特有的,因為在防禦作戰時等待敵人攻擊,不知敵人將在什麽時候什麽地點展開攻擊,在此情況下,防禦方只能構成不固定的戰鬥線。相反,戰鬥隊形表示為進行戰鬥而進行的編組,並預想實施機動,所以較為適合進攻。但是,我不贊成戰鬥線只能用於防禦,因為一方的軍隊攻擊敵人陣地時也可能采用戰鬥線。同理,防禦的軍隊也可采用各種戰鬥隊形,這是很常見的情況。

當不遵循陣地戰體系時,軍隊往往可以搶先獲得一個有利的地點,等待敵人的攻擊。這種地點一般有天然屏障,需要預先選定。這個方法適用於,軍隊的作戰目的為掩護重要目標點,如首都、大倉庫,以及可控制周圍地形的戰略決定點等。另外,為了掩護攻城戰,也可預先占領這種有利地點。

我在前文已經介紹了一些戰略陣地,現在我要介紹一下戰術陣地。戰術陣地可分為三種。第一種設防營地,即有連續性工事的築壘陣地,可用以掩護,等待敵人進攻。第二種,即地形險要的陣地,軍隊在此扼守的目的是爭取幾天時間。第三種,即暴露陣地,它是預先選定進行防禦交戰用的。

戰術陣地的選擇標準,隨預期的目標而變化。有一點需要強調:不要過於相信偏見,認為難以接近的陣地最好。這種陣地適合臨時宿營,但並非一定對作戰有利。事實上,真正堅固的陣地,除了地形險要外,還需要符合既定目的,有利於主力部隊行動,而且它的地形障礙要使敵軍處於嚴重不利的地位。例如,馬塞納在阿爾卑斯的陣地,就對他所使用的步兵很有利,如果他的主力是騎兵或炮兵,這個陣地就很不合適了。威靈頓的所有兵力都依靠火力,所以他選擇了滑鐵盧陣地,從這個陣地上可以控制所有接近的道路。馬塞納的陣地,可以歸入戰略陣地,而滑鐵盧則是戰術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