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戰略與戰略計謀(第4/33頁)

同樣令我驚奇的還有,有人甚至認為,如果要把一個國家建立成一個良好的戰爭區,國土上的道路就不能交會,因為交會的道路便於敵人入侵。似乎,一個國家不應該有首都,也不應該有工商業城市,這些集中全國利益的首都和城市,都不應該成為道路交會點。照這個想法,應該把日耳曼變成一片沙漠。難道他們忘了,卡爾大公擊敗儒爾當[3]不正是借助了道路交會嗎?事實上,道路交會不是應該對防禦更有力嗎?如果兩支部隊分別沿著交會於一點的道路退卻,他們一定能先於追擊的敵人會合在一起,甚至可以集中兵力將追擊之敵各個擊破。

有人認為,崇山峻嶺就像長城一樣不可逾越,而拿破侖在談論雷蒂凱山時說:“只要人可以涉足的地方,軍隊就可以通過。”山地戰經驗不比拿破侖少的將領,都一致贊同他的觀點,他們認為,山地防禦戰非常艱難,除非能得到當地民兵的配合。這時,民兵可以警戒山頂,襲擾敵人,而正規軍則可在山谷交匯處與敵人交戰。

我在這些觀念上費這麽多筆墨,並不是想吹毛求疵,唯一的目的是為了向讀者說明,戰爭的藝術還未到盡善盡美的地步,值得探討的問題還有很多。

對於一些最主要障礙的戰略價值,我將在其他各節中分別評述。總之,這種戰略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統帥的機智和能力。拿破侖從不相信,聖貝爾納山脈無法跨越,他也沒有料到,不起眼的河和圍墻居然令他在滑鐵盧吃盡苦頭。

作戰基地

作戰計劃首要的一點,就是要有一個可靠的基地。作戰基地,是一個國家全部領土和部分領土;軍隊可以從這裏獲得戰爭所需的物質器材和增援部隊;軍隊采取進攻時,可以此為起點,也可以此為依托防守本國國土。

如果一國的邊界是一條天然或人工的障礙,它就可作為一個良好的進攻基地,在面臨敵人入侵時,它也可作為一條防線使用。當它作為防線時,還應該在其後方建立一個良好的基地,因為盡管軍隊可得到本國的支援,但是並不是所有地區都有軍事要點、軍事器材、武器庫、要塞、倉庫等,而在其他地方卻可找到這些資源,具備這些資源的地方才可建立穩固的基地。

任何一支軍隊都有可能擁有逐次分布的基地。例如,法軍如果在普魯士境內作戰,它的第一基地應該是萊茵河;第二基地則是萊茵河後方有盟軍的地方,或者是具有極大優勢的地方,當法軍退至萊茵河左岸時,它還能在馬斯河或摩澤爾河找到新的基地;法軍的第三基地可能位於盧瓦爾河附近。

我的意思是,基地並不一定要相互平行。例如,法軍退過萊茵河後,可能在貝爾福和貝桑松、梅濟埃爾、色當地區找到新的基地,而俄軍撤出莫斯科後,就等於放棄了北面和東面的基地,或是沿奧卡河建立基地,或是在南部諸省建立新基地。這些側面基地常常起決定作用,可阻止敵人深入國家內部,再不濟也可以遲滯敵人的行動。如果一個基地依托一條湍急的大河,那麽就可憑借越河工事控制河的兩岸,這個基地無疑是一個理想的基地。

基地的正面越寬,掩護基地的任務越難達成;基地正面越寬,軍隊與基地的聯系也越不易被切斷。

如果一個國家的首都離國界過近,那麽在防禦性戰爭中,如果以它為基地作戰時,與那些首都遠離邊界的國家相比,並沒有多少勝算。

一個完善的基地,需要具備兩三個面積足夠大的要塞供建立兵站和倉庫等用。基地中,每條不能徒涉的江河,至少要建立一個橋頭陣地。

現在,人們一致同意我對於基地特性的評價,但在其他方面,我們也還存在著一些分歧。例如,有人認為一個完善的基地,必須與敵人的基地平行的。可我認為,與敵人基地垂直才是最佳的,必要時,我們可以把這種基地當作雙重基地使用,可以控制戰區,也可以保證兩條相距很遠的退卻線。

大約30年前,我曾在我的《論大規模軍事行動》中指出,邊界的方向影響作戰線的方向和基地的方向。我這樣說:

戰爭區的外形對作戰線方向的影響極大,因而對作戰基地也有極大影響。

事實上,如果一個戰爭區呈四方形,那麽就可能出現這種情況,戰爭開始時,我方占領其中的一邊或者兩邊,敵方則只占領一邊,而最後一條邊則是不可克服的障礙。對於這種戰爭區,可以根據不同的計謀,實施占領行動。

我用示意圖(一)來說明法軍1758—1762年在威斯特巴伐利亞的戰爭區,以及拿破侖1806年的戰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