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戰略與戰略計謀(第5/33頁)

示意圖(一)

在法軍1758—1762年在威斯特巴伐利亞的戰爭區中,AB是代表北海;BD代表威悉河一線,即費迪南德公爵的基地;CD是美因河一線,為法軍的基地;AC是萊茵河一線,由路易十四的軍隊防守。

此時法軍采取攻勢,占據CD、AC兩條線,還可以利用AB第三邊的優勢。它可以實施機動,攻占BD,控制敵人的基地和全部交通線。

法軍E為了攻占作戰正面FGH,從基地CD出發,切斷敵軍J與其基地BD之間的聯系。J被被迫退向萊茵河、埃姆斯河和北海海岸構成的LAM角,而E與美因河和萊茵河上的基地一直保持著聯系。

拿破侖在1806年的薩勒河上的進攻,與上文說闡述的設想差不多。拿破侖在耶拿和瑙姆堡占領了FGH一線,之後他越過哈雷和德紹,逼得普魯士軍隊J退往AB。其最後結果就是,法軍大勝。

正確選擇作戰線的訣竅就在於,像上文所說的那樣協調行動,在保證自己交通線安全的情況下攻占敵人交通線。這也是拿破侖在馬倫戈、烏爾姆和耶拿進行機動的原因。

當作戰區與一個中立大國毗連時,該國定會在自己國界設防,封鎖住這個四方形的一邊。雖然這種障礙並非不能逾越,但是,戰敗的軍隊向邊界退卻所帶來的危害則是巨大的,基於這個原因,可以把戰敗的敵人往這裏驅趕。如果一支戰敗的軍隊想要進入這個國家,它與基地的聯系就很有可能被這個國家的軍隊切斷。如果與之為界的是一個小國,它就很有可能被並入這個作戰區,四方形的一邊就可能推向一個大國的國界,甚至推至海岸。

邊境的優勢偶爾也會改變四邊形的形狀,如示意圖(二)所示,有時會變成一個長方形,有時也可能變成梯形。以上這兩種情況,對於控制兩條邊的一方是有利的,因為它可以建議雙重基地。1806年,普魯士軍隊在BDJ的情況就是這樣。這個長方形就是由萊茵河、奧得河、北海和弗蘭肯山地組成的。

示意圖(二)

1813年,在波希米亞的情況也是一樣。這些事例都很清楚地證明我的意見是正確的。正因為盟軍基地方向和法軍基地互相垂直,盟軍才得以壓倒拿破侖在易北河之戰所取得的巨大優勢。俄軍在1812年的情況也是如此。當時,由於俄軍在奧卡河和卡盧加的基地與敵人基地互相垂直,所以,它能向維亞濟馬和克拉斯諾耶的敵軍側面進軍。

利用這條真理的重點在於,必須清楚意識到,如果我方基地與敵人基地互相垂直,那麽我方的作戰正面就可與敵人的作戰線平行,因而能攻擊敵人的交通線和退卻線。

我已經用事例和示意圖證明了,相互垂直的基地是很有利的,因為它能提供雙重作戰線。雖然有人反對,他們認為向敵方凸出的邊界進攻不一定有利,平分兵力並不適合雙重作戰。

這種反對意見沒有什麽根據,因為垂直基地的最大優點在於,形成一個可以從翼側和後方取得部分戰區的凸出地帶。而且,占有了兩條邊上的基地並不要求同時用重兵扼守,相反,只需要在其中一邊上設立一些工事,派少量部隊予以監視,將主力集中在另一邊上即可。1800年和1806年的戰爭就是這樣向我們證明的。萊茵河在康斯坦茨湖至巴勒和巴勒至克爾,幾乎形成了一個直角,莫羅[4]就因此擁有了兩個作戰基地,一個與敵人基地平行,一個與敵人基地垂直。他在第一條線上,保留兩個師以吸引敵人注意力,自己則率領九個師通過一系列運動到達奧格斯堡城下。最後,這兩個師也與他成功會合。

1806年,拿破侖在一個近似凹入直角的位置上,擁有雙重基地。他在萊茵河上留下莫蒂埃[5],親率大軍抵達垂直邊的端點,切斷普魯士軍隊的退路。

大量的事例說明,有兩條邊的基地是最有利的,如果沒有這種基地,就需要改變戰略正面,這一點我將在下文詳細介紹。

另外,我還要談談海岸作戰基地的方向問題,因為有很多人在這個問題上栽跟頭。這種基地對一方越有利,另一方的處境就越危險。對於一個大陸國家的軍隊而言,一旦它被趕到海岸,危險將是致命的,而對於島國軍隊而言,海岸基地的利益則是巨大的。實際上,威靈頓率艦隊援助葡萄牙和西班牙時,他的最佳選擇就是以裏斯本為基地,更準確地說,是托雷斯—維德拉斯半島,這是可以掩護靠向大陸一邊的唯一通道。這裏的塔霍河岸和海岸不僅可以掩護大軍的兩翼,還可以保障艦隊的退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