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戰略戰術性混合作戰(第6/8頁)

平行撤退往往更有利,它可轉移敵人的兵力,使其不向我方的首都或實力中心前進。至於是否采用這種撤退方法,其影響因素有,邊界的地形,要塞的位置,軍隊為恢復與國家中心的交通聯絡所需通過的空間。

在西班牙境內采取平行撤退可能很有利,如果敵軍經巴約訥進入西班牙,那麽西班牙軍隊就可以潘普洛納、薩拉戈薩、萊昂或阿斯圖裏亞斯為基地,威脅敵軍的作戰線,阻止其朝馬德裏前進。

而沿多瑙河的邊界,對土耳其而言也很有利。

同樣,法國也非常適合采用這種方式。如果敵人通過阿爾卑斯山侵入,或者是通過斯特拉斯堡、美因茨或瓦朗謝訥侵入,那麽法軍就可沿著羅訥河和索恩河行動,轉移至摩澤爾河和普羅旺斯。無論在哪一種情況下,只要法軍主力無恙,並以周圍要塞為基地,敵軍就無法占領巴黎。

至於奧地利,可能就沒有這種優勢了,這是因為它是由雷蒂凱爾山脈和蒂羅爾山脈的走向,以及多瑙河的流向所決定的。當年,如果法軍從萊茵河經巴伐利亞行進時,在萊希河和伊澤爾河與反法聯軍相遇,法軍力量占優,那麽聯軍想將全部奧軍投向蒂羅爾和波希米亞,阻止法軍前進,是進退兩難的,因為奧軍會將一半的兵力用於因河以掩護首都而導致兵力分散。如果將兵力全部集中於蒂羅爾,那麽一旦被法軍打敗,首都維也納將被占領。

平行撤退有很多不同方案,尤其適用於普魯士。如果敵軍經波希米亞朝易北河或奧得河進攻,那麽采取平行撤退就是普軍的上上之選。如果敵軍越過萊茵河,或從維斯瓦河進攻,普軍就不能再采取這種撤退方法了。這是因為,普魯士腹地的地形,有利於從梅梅爾[2]至美因茨的側敵運動,但從德累斯頓至什切青卻不利於進行側敵運動。

一支軍隊無論出於何種動機實施的撤退,都會受到敵人的追擊。

撤退時,哪怕軍隊完好無損,組織嚴密,往往占優勢的也只是追擊的軍隊。戰敗後的撤退以及遠離本土的撤退,往往是最艱難的行動。如果敵人的追擊非常巧妙,那麽困難還會加劇。

統帥強烈的個人風格和兩軍的物質、精神狀況,是決定追擊軍隊勇氣和積極性的關鍵。在追擊時,以下幾點建議是非常實用的。

1.追擊最好指向撤退敵軍縱隊的翼側,尤其是在本國境內追擊時,更應該這樣做。運動方向可以與敵人作戰線交叉甚至垂直。切忌迂回過遠,這樣容易放跑敵人。

2.交戰取勝後追擊敵人時,積極大膽的行動更為適宜。因為被擊潰的敵人,士氣往往都不高,很容易在追擊下被殲滅。

接下來,我們再談談為保障撤退順利進行的一些戰術措施。

強化官兵的認識,是撤退行動的重中之重。首先,要讓官兵明確,無論敵人會從哪兒冒出來,任何回擊敵人的追擊,都應毫無畏懼。其次,他們還需明白,要想獲救,唯一的方法就是保持秩序。越是在這種情況下,越看出嚴格紀律的重要意義,嚴格的紀律永遠是維持良好秩序的保證。為了保持軍隊的紀律,必須保障軍隊給養,以免發生潰散和兵變。

騎兵的速度快,擁有騎兵,不僅利於快速撤退,它還能承擔偵察任務,保衛翼側,阻止敵人的騷擾等任務。

在撤退時,後衛部隊能將敵人阻止在撤退主力半日行程的位置,就足夠了。後衛部隊不應距離主力過遠,否則會遭遇危險。但是,如果後衛部隊後面有可據守的隘路,那麽就可適當地擴大活動範圍,甚至可與主力相距一日行程的距離。如果撤退軍隊的兵力很多,那麽就應該加強後衛部隊的兵力,它就可大膽地在距離主力較遠的位置上活動。總之,距離根據後衛的兵力、當地的地形和追兵的情況決定。如果敵人步步緊逼,則應該適當控制軍隊各部分的距離,以便部隊能隨時停下來出其不意地反擊敵人。卡爾大公在內雷希姆,莫羅在比貝拉赫,克萊貝爾在烏拉克特,都是我們的榜樣。

後衛指揮官必須沉著冷靜。後衛指揮官還需要擁有一定數量的參謀人員,這些參謀人員負責選定防守的據點,以便後衛部隊扼守以阻止敵軍的追擊,或是便於部署編有炮兵的預備隊。

撤退時的渡河是我很感興趣的問題。如果面對一條小河,河上又有固定的橋梁,那麽這時候的渡河,就與通過一條隘路沒什麽兩樣。如果面對的是一條大河,首先要先讓輜重渡河,避免它妨礙部隊的運動。後衛部隊應該適當強化,當部隊主力渡河時,後衛部隊要在橋頭占領陣地,這樣,部隊可有秩序地過橋。在決定性時刻,最好能以精銳部隊接替後衛部隊的任務。渡河後,部隊應該迅速整理隊伍,部署炮兵,掩護後衛兵力,而且還要盡快拆毀河上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