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戰略戰術性混合作戰(第5/8頁)

1.全軍只沿一條道路撤退。

2.在一條道路上,分成兩三個軍,每個軍之間隔一日行程地梯次行進,這樣可避免出現混亂的情況。

3.沿數條近似平行的道路,朝著同一目標行進。

4.從兩個相隔一定距離的點向著同一個目標行進。

5.沿著數條向心道路前進。

至於如何組織後衛的問題,我認為,對所有的撤退行動,都需要組織良好的後衛,以及派出預備隊、騎兵支援。

一支打算撤退的軍隊,如果還企圖與增援部隊會合之後,繼續在預期的戰略點上進行戰鬥,那最好采用第一種撤退方法,這樣軍隊各部都緊密集中,可以隨時應戰。這時,只需先頭部隊停下,其余部隊在它的掩護下調整部署即可。注意,采取這種方法時,如果有其他小道能提高行軍的速度,那就不要再固守只沿一條道路撤退的陳規了。

當拿破侖從斯摩棱斯克撤退時,他采取了第二種方法,全軍分成幾個部分梯次行進,中間相隔一日的行程。可惜,敵人沒有尾隨他身後,而是形成橫向追擊,而俄軍恰好能指向拿破侖各軍中間的空隙。法軍最後在克拉斯諾耶苦戰三天收獲大敗。第二種方法的初衷,是為了避免道路擁擠,所以各軍的間隔只要能保障炮兵的行動需要即可。最好將軍隊分成兩部分,再組建一個後衛隊,每個軍之間保持半日行程的距離,也就是說,間距就只能短不能長,只要間距能保持軍隊有序行進即可。

如果附近另有可供步兵和騎兵通行的小道,那也能縮短間距。當然,采取這種序列必須要有充足的給養。

第三種方法,采用的就是行軍序列,當這些平行道路之間距離較近時,這種方法非常有利。如果這些道路之間距離太大,無法互相支援,當敵人集中主力攔擊時,就比較容易被各個擊破。

我在這裏要補充一點,許多將領對作息時間和方式並不重視,事實上,這正是行軍中一切混亂的根源。每個單位都會以各種借口自行休息。軍隊人數越多,行軍隊形越集中,對軍隊作息時間的規定也需要越發嚴格,尤其是夜間行軍。要知道,某個單位在某個錯誤的時間裏停下,將給全軍造成極其危險的後果。

第四種方法,是軍隊分別沿兩條向心的道路後撤。這種方法適用於,接到撤退命令時各部隊位置相距很遠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向心退卻是集中兵力的唯一途徑。

第五種方法,就是著名的離心撤退法,它是比洛極力主張的一種方法。早年,我極力反對這種方法。他的定義是,軍隊從某一固定點出發,沿離心路線分散後撤,其目的,一是便於擺脫敵人的追擊,二是威脅敵人翼側和作戰線以阻止其前進。我認為,一支被擊敗撤退的軍隊,還要進一步削弱兵力,實在太荒謬了。

比洛的擁護者稱,我沒有理解到比洛的原意。他們說,比洛的主張不是沿著許多離心路線退卻,也不是直接退向作戰基地的中心,而是從作戰的焦點出發,沿著國境邊界撤退。關於這個術語所引發的爭論,唯一的原因就是比洛的原文不夠明確。但是,我將極力譴責那種借口掩護邊界線,從翼側威脅敵人,而沿著幾條半徑離心撤退的方法。

這些人打著翼側一類的術語,仿佛他們的做法就是正確的一樣。一支撤退的軍隊,無論是體力還是士氣,都處於劣勢,既然如此,難道還要繼續分散兵力嗎?我不反對將軍隊分成幾個縱隊進行撤退以換取行動上的自由和有序,不過前提是各部分能互相支援。我反對的是沿著離心作戰線實施的撤退。

當法國的意大利遠征軍團的先頭部隊被烏爾姆澤擊退時,拿破侖就把他們集中在羅韋貝拉地區,他只有4萬人,卻擊敗了6萬人的敵軍,原因肯定不是因為他采取了離心撤退。烏爾姆澤首次失利後,就采取了離心撤退,使其兩翼退向防線的兩端,之後,他的右翼即使依靠著蒂羅爾山的有利條件,卻仍在特蘭托被法軍擊敗;他的左翼也被拿破侖在巴薩諾和曼圖亞消滅。1796年,當莫羅面對卡爾大公時,他將所有分散的兵力集中起來,結果挫敗了敵軍在他主力面前的一切行動。

只有以下兩種情況才可不得已地采用離心撤退方法:一支軍隊在本國境內慘敗,其分散各部退向有要塞的地區,尋求掩護;人民戰爭中,被分割的軍隊各部開赴各省,成為各省人民起義的核心。

在撤退時,要考慮在何時沿著與邊界垂直的方向,從邊界朝國土中心撤退,以及何時沿著與邊境平行的路線,這個問題與戰略有關。1814年,當蘇爾特放棄比利牛斯山脈時,他就必須選擇,是沿著通往法國腹地的道路退往波爾多,還是沿著比利牛斯山脈的邊界線退往圖盧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