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尋找新戰場(第2/9頁)

德國如何處理奧地利?魯登道夫告訴法金漢,問題是德國前途未蔔。其實,奧地利問題僅是德國面臨的難題之一。德軍不僅需要在西線上對付實力迅速增長的法軍和英軍,而且還需要對付東線的巨型“壓路機”俄國。雖然俄國已經遭受巨大損失,但其實力仍然大大超過德國和奧地利的總和,有跡象表明,俄軍正在準備恢復攻勢。德國目前沒有好辦法去對付這些危險,也沒有什麽好辦法合理分配現有資源。沒有人知道是西線能取勝,還是東線能取勝。已經沒有人考慮如何在西線和東線同時取勝的情況了。未來應該如何行動,政府領導與軍隊指揮官之間有不同意見,意見的差異是實質性的,這導致整個德國的戰爭安排處於癱瘓狀態。

法金漢,這位英俊的容克貴族位居要職,此時是德軍總參謀長,兼戰爭大臣,似乎擁有決定德國戰略的權力。他有自己的未來計劃。德軍在1914年的損失使他感到驚恐,他稱德軍是一台已經“破損了的機器”。他判斷德國已經沒有機會打敗所有的敵人。有必要考慮在東線或西線用談判的手段獲取和平。在西線,如果沒有英國的默許,他覺得根本無法和平談判,原因是英吉利海峽使得英國很難被征服,折中的辦法只能是用武力拆散英法同盟。在東線,俄國軍隊規模巨大,德國無法在有限時間內打敗俄國。法金漢認為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在東線要狠狠懲罰俄國人,使之接受停火協議;在西線,要集中力量打敗法國。他曾把法國描述成英國人手中的劍。“如果我們能讓俄國人接受談判條款,”他說,“我們就有了壓服法國和英國的手段,那時的和平談判將對我們有利。”

法金漢不願向東線輸送更多的兵力,因為那樣會減少西線可用之兵。他也不願用削弱東普魯士的辦法去補充康拉德的兵力。這就使得他與興登堡和魯登道夫意見不一。興登堡和魯登道夫都看到了擊敗俄國人的機會;由於魯登道夫和馬克斯·霍夫曼是東線的大腦,所以魯登道夫的態度就更堅決一些。因此,興登堡和魯登道夫都鄙視法金漢,這有可能是因為戰略觀點不同,也可能是因為嫉妒,或許這兩種原因都有。法金漢占據著德軍中兩個最高的職位,他擁有指揮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的權力,其他德軍高級指揮官都必須聽從他的指揮,但是,由於德軍伊普爾戰役損失過重,法金漢的可信性大打折扣。坦南堡大捷和馬祖裏湖的勝利,為興登堡在公眾中贏得了極高的聲譽,接近霞飛在法國公眾中擁有的地位。興登堡不打算用自己的聲譽支持法金漢。在魯登道夫不斷刺激下,興登堡利用一切機會削弱法金漢,他公開揚言法金漢不適合占據如此高的職位,鼓勵自己在皇室、政府內部的追隨者去說法金漢的壞話。法金漢則給予興登堡以類似的回擊。

俄國人所面對的形勢本來應該較簡單一些。像法國和英國一樣,俄國只有一個敵人需要打敗。但是,俄國人卻有內部分歧,所以形勢反而變得不確定。俄軍總參謀長是沙皇的堂兄大公爵尼古拉,他身高足有6英尺6英寸(約2米),瘦得像一根柱子,極具軍事指揮才能。他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計劃利用自己手中的巨大兵力入侵德國,結束東線的戰爭。但是,他的政治地位卻不牢固。他蔑視修道士拉斯普廷(Rasputin)。有一次,他曾警告拉斯普廷,如果拉斯普廷膽敢訪問俄軍總部,就會被絞死。這也許就是沙皇皇後亞歷山德拉不信任大公爵尼古拉的一部分原因。皇後亞歷山德拉認為尼古拉覬覦皇位。盡管俄國在1915年的最高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要將德國置於臨死前的混亂之中,但是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卻還沒有確定。俄軍總參謀部的一些強勢成員要求直接攻擊德國的心臟地帶。另一些人則想先穿越喀爾巴阡山脈,幹掉奧匈帝國,演出一幕消滅德國的前奏。大公爵尼古拉由於缺少沙皇的指導,難以化解總參謀部內部的分歧,形不成最終決議。他傾向於讓所有人都滿意。

土耳其人參戰了,這個新情況讓所有交戰國都感到意外,大家都認為這個變化實屬多余。奧斯曼帝國在1914年的時候是一個腐敗落後的國家,在經濟上、軍事上都很懦弱,根本無法與歐洲強國競爭,甚至沒有資格成為任何一個歐洲強國的夥伴。無論與哪個國家結盟參戰後,奧斯曼帝國都很有可能會損失更多的領土。青年土耳其黨在1908年奪取了君士坦丁堡的控制權。此後爆發了巴爾幹戰爭,雖然國家有損失,但這個黨卻緊抓住政權不放。後來,歐洲出現八月危機,青年土耳其黨認為這是一次天賜的良機。所以才會突然出現歐洲人都在想與土耳其結盟的新情況。這個變化讓人感到既驚奇又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