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再戰伊普爾(第2/5頁)

對安東尼奧·薩蘭德拉來說,討價還價的遊戲他只有贏沒有輸。他顯然能從協約國獲得較多的好處。決定時間不能拖延得太久。如果俄國人突破喀爾巴阡山脈,意大利的市場價值將直線下滑。

與此同時,法軍總參謀部開始注意聖米耶勒突出部(St. Mihiel salient),這個地方在凡爾登的南面,德軍防線在此地突出伸入法軍防線。攻擊計劃有傳統風格:法軍將攻擊聖米耶勒的兩側,一種結果是吃掉德軍突出部分,另一種結果是把德國人趕走。這個計劃將使法軍的防線變直、變短,並減少凡爾登地區的防禦弱點。如果這個計劃完全成功,法軍將占領來自梅斯(Metz)的鐵路,此時梅斯仍然在德軍手中。德軍在丟失這條鐵路後,很可能會被迫後撤。像過去的所有計劃一樣,這個計劃的目標很誘人,但存在的唯一問題仍然是計劃不可行。

4月5日,法軍開始進攻。在大約50英裏(約80公裏)寬的戰場上,14個法國師在360門重型火炮的掩護下向德軍陣地發動進攻(火炮有一半是法軍的)。天氣很壞,地面泥濘,霧、雨、雪妨礙了視野。法軍的保密工作做得松散,有些軍官在巴黎的咖啡廳、前線附近的咖啡廳之中談論這次戰役,德國人事先就知曉法國人的這次進攻。盡管德軍士兵大多是後備役人員,但德國工兵自秋天占領聖米耶勒後就開始大力修建防禦工事,突出部分的陣地上有許多門火炮。戰鬥很快便嬗變為典型的西線僵局:在德軍機關槍和火炮的摧殘下,突出陣地北面的瓦伏爾平原上出現一次又一次法國人血腥的、毫無戰果的進攻。霞飛最後不得不讓這次戰役在默默無聞中結束了,後世稱之為瓦伏爾戰役(Battle of Woever),法軍在這次戰役中損失了6.2萬人。但是,這位無情的法軍總司令確信最後的勝利就在眼前,立刻命令參謀人員制訂新的進攻計劃,新計劃規模更大,分兩路進攻,一路在聖米耶勒以北,另一路在阿圖瓦以西。歐洲戰場陷入短暫的平靜之中。俄國也由於士兵疲憊、供應短缺而感到必須暫停喀爾巴阡山脈的進攻。

協約國對戰場出現的平靜感到不舒服。霞飛要求英國人發動一次進攻,使比利時的德軍處於繁忙狀態。約翰·弗倫奇像往常一樣渴望向倫敦證明他應該擁有更多的軍隊,情願給予霞飛幫助。此時,法金漢無法漠視警告東線已處於危險之中的刺耳的音調,繼續從比利時和法國前線抽調兵力去東線。他自然希望法國和英國不知道他的兵力調動情況。為此,他發動一系列的牽制性的進攻。在這些牽制性的進攻中,在伊普爾展開的戰鬥最重要,也是一系列牽制戰的開始,而法國恰巧也計劃在此地發動主動攻擊。

這次戰役,被稱為第二次伊普爾戰役,給戰爭史裏增添了新的恐怖成分,可以被寫成長篇小說來描繪,而其序言部分就已經令人驚駭不已。英國礦工在連續3周的時間裏利用一種憑借人的腳力挖掘隧道的工具“拋土機”,挖掘出一條從英國陣地延伸到德國陣地的地下隧道。英國人的目標是“第60號高地”,這是一個能俯視整個戰場的小山。德軍自秋天奪取這座小山後,就把它建成一個供觀察炮火效果的關鍵據點。在“第60號高地”地下(命名來自它的高度是60米,它是建造鐵路時堆積起的土山),英國挖掘者鏟出一個地下暗室,裝滿炸藥。4月17日下午7點鐘,暗室中的炸藥被引爆,山頭被炸飛,守衛的德國士兵、武器、碉堡都瞬間消失了。此後,英軍發動步兵進攻,以傷亡7人的代價奪回了爆炸後的剩余陣地。大約有1000名德國士兵喪命,也許只有100人活了下來。英軍“第60號高地”的勝利,帶來的不是舒服,而是危險。德軍的火力此時便能從三個方面向英軍射擊。占領這座小山後,英軍並沒能阻止德軍運輸最恐怖的迫擊炮到前線,德軍繼續為實施法金漢的新攻勢做準備,並進行攻擊前的試驗工作。

第二次伊普爾戰役於4月22日下午開始。德國步兵在發動進攻前,進行了48小時的猛烈炮轟,這樣的炮轟後來成為典型的步兵進攻的導言。然而,當炮轟聲寂靜下來後,出現在戰場上的不是手拿步槍的步兵士兵,而是6000罐氯氣被打開蓋子,總共有168噸氯氣被釋放出來,這種比空氣稍重的氣體,借著傍晚的微風飄向法軍陣地。德軍之所以選擇氯氣,一是因為氯氣比較好獲得,德國的化學工業生產全世界85%的氯氣。另一原因是氯氣的殺傷力強:它能使肺失去吸收氧氣的能力,受害者被自己分泌出的液體溺死,過程緩慢,而且極度痛苦。法國方面沒有人知道這種氣體是什麽。遠看,是白色的霧氣。待飄近時,變成黃綠色。其效果明顯,令人感到恐懼。每個人都盡全力逃命。頃刻間,法軍有一條4英裏(約6.5公裏)寬的戰線被清空。在德軍陣地和伊普爾小城之間實際上已經空無一人。為了占領伊普爾,德軍不知耗費了多少條性命。僅在幾分鐘之內,德軍在不損失一人的情況下取得了徹底的突破,其徹底的程度要高於英軍在5周前在新沙佩勒取得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