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凡爾登:準備(第6/7頁)

法金漢最後發出的命令是:“向凡爾登方向攻擊。”這是藝術家的語言,但很容易誤導別人。皇儲、斯多夫瓦茨拉夫按照自己的理解把這個命令解釋為要求占領凡爾登。然而,法金漢的本意,其實就是讓德軍向凡爾登方向前進。

所有人都期待2月12日發動進攻。晚上,開始下雪,早晨時分大雪還在下。可見性為零,這意味著炮火變成瞎子,於是一切暫停。惡劣天氣條件持續了一周,到了2月19日天氣才轉晴。第二天更好,不僅有太陽而且溫暖,泥濘的道路開始變幹。至此,德軍發動突襲的成分沒有了,法軍知道德軍進攻在即,法國人知道德軍最後可能的進攻地點。那天晚上,德利揚像往常一樣在離他的兩個營的士兵掩體不遠的一間小房子裏睡下。2月21日黎明,他起床,取下手指上的結婚戒指和一封給妻子的信,交給侍從,他出發去前線。當德軍炮火轟擊開始的時候,他已經在前線了。一整天,他和士兵們一起忍受著德軍炮火的轟擊。炮火過後,清點幸存者,德利揚還活著。德軍步兵發動攻擊,但人數不占絕對優勢,法國兵守住了陣地。黑夜降臨的時候,德利揚的兩個營的兵力,7個陸軍中尉都負傷了,大約有100人還能戰鬥,但他們仍然控制著陣地。

背景:難以愈合的舊傷

在愷撒征服高盧2000年之後,凡爾登再次爆發一場大戰,如果愷撒在天之靈知道了這件事,他肯定不會感到奇怪。羅馬人對凡爾登這個地方很熟悉,因為凡爾登是軍事要地。實際上,羅馬人當年稱凡爾登是“堅實的堡壘”。如同其羅馬名字所示,羅馬人將凡爾登當作帝國向外擴張道路上的軍事中心。從這個中心出發,羅馬人去征服未被征服的部落,當野蠻遊牧部落來搶劫時,凡爾登便是避難所。

在羅馬時代之前,凡爾登就是重要據點了。凡爾登的重要性,源自它在默茲河上的位置,它的上遊源頭是北面的阿爾卑斯山脈,蜿蜒流向比利時和荷蘭,最後注入北海。地理學者肯定能判斷出凡爾登的重要性:即使是銅器時代的旅行者都知道在凡爾登跨越默茲河非常容易,長長的默茲河上幾乎找不到第二個如此方便的過河點。在古代,凡爾登就是連接萊茵河、法國中部、巴黎(河中的兩個小島)的關聯點。在西歐的大地上窮兵黷武的武士們,總是會不由自主地來到凡爾登。

所以,凡爾登的歷史是用鮮血寫成的。甚至匈奴帝國國王阿提拉(Attila)也曾洗劫過凡爾登,並燒毀了該城。843年,查理曼大帝的幾個孫子發生爭執,他們就是在凡爾登這個地方瓜分法蘭克帝國的。他們在此達成了《凡爾登條約》,規定法蘭克帝國分裂為三個帝國。西面的叫西法蘭克,幾個世紀後演化成法國。東面的部分就是德國(逐漸地分裂為眾多的小國)。這兩者之間是一個地形狹長的條狀帝國,叫洛泰爾尼亞(Lotharingia,洛林的詞源),分給不走運的孫子洛泰爾(Lothair)作為他的領地。洛泰爾尼亞,從今天的荷蘭的南部開始,經過古老的王國阿爾薩亞(後來的阿爾薩斯),一直綿延到羅馬。它後來變成西法蘭克和德國交戰的戰場,很快從歷史中消失了。

根據這段歷史,可以不誇張地說,不僅法國和德國,就連這兩個國家近1200年爭奪默茲河和萊茵河之間領土的歷史,都源自凡爾登。

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凡爾登屬於西面的王國。923年,法國變得虛弱,神聖羅馬帝國奪取了凡爾登。德國占據凡爾登及其附近的阿爾薩斯、洛林足有600年的歷史,這麽長的時間應該能解決文化歸屬問題。但是,16世紀的時候國家的實力對比發生改變。法國變成了一個以巴黎為中心的集權國家,越來越強大。可是,神聖羅馬帝國卻變得支離破碎而難以保護自己。法國的亨利二世奪取了凡爾登。17世紀的時候,路易十四的重臣紅衣主教黎塞留帶領法國人奪取了阿爾薩斯、洛林,將法國的國境線向東推至萊茵河。

太陽之王路易十四麾下有塞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雷·德·沃邦(SebastienLe Prestre de Vauban),人稱世上最偉大的軍事工程師。沃邦在萊茵河西岸修建了一系列的堡壘,他把凡爾登當作北面的落腳點。凡爾登原來僅有一個堡壘,他建造了一個堡壘群,堡壘群分布在林木茂盛的山巒間,有崎嶇的山路相連,凡爾登鎮位於堡壘群的中心,就好像一只大碗中的李子。如果不是大炮技術有了飛速發展,沃邦的傑作根本無法被摧毀,無人能攻取凡爾登。

歷史上每次戰爭都有軍隊去凡爾登。在“三十年戰爭”中,它抵禦住圍攻。1792年,東歐的君主們與大革命後的法國開戰,它落入普魯士人之手。法國很快又將其奪回。但是,德國民族主義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從拿破侖手中把凡爾登、阿爾薩斯、洛林奪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