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凡爾登:準備(第5/7頁)

這樣的爭執,往往是不了了之,但是,此次不同。後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說明凡爾登對面德軍正在加緊活動,在柏林活動的協約國間諜也報告說,即將有一次德軍的進攻。德國鐵路運輸量劇烈增加,德國飛機也不讓法國偵察機靠近。最後,霞飛無法再抗拒壓力。1月24日,他派曾經擔任過某集團軍司令官的參謀長諾埃爾·愛德華·卡斯特勞(Noёl Éouard de Castelnau)去檢查。這位老將軍是普法戰爭的老兵,有3個兒子已經犧牲。卡斯特勞對實際情況感到震驚。他命令馬上對默茲河東岸的防禦線進行加固。海爾將軍已經把部隊集中在西岸,卡斯特勞命令從其他地方調遣援兵。有兩個師的增援兵力要到2月12日後才能趕到——這個日子,就是法金漢選定發動進攻的日子。

雙方開展了一場盲目的競爭,誰都不知道對方在做什麽。法國人認為局勢緊急,不僅總統普恩加來視察了凡爾登,霞飛也去了凡爾登,並視察了幾個外圍堡壘,他此舉其實是為了掩蓋自己的失誤。在資源允許的條件下,法國做盡可能多的準備工作,增加大炮數量,增加兵力部署。在默茲河東岸,德國人集結了15萬人、800門大炮,而海爾此時只有3.5萬人。雖然海爾有900門大炮,但一半以上是輕型野戰炮,而且許多門大炮都是沒有速射點火裝置的老炮。德軍最先發動攻擊的地方,就是德利揚率領1.3萬人把守的考斯林地。此時德利揚正領著法國士兵匆忙地在用水泥加固堡壘。

與此同時,德國人正花費巨大努力把戰爭準備做好。利用凡爾登地區多山、林木叢生、陰霾的冬日等有利因素,德國人掩蓋了未來進攻的目的、時間、地點,這是一個令人吃驚的成功。德國人在德方控制的瓦伏爾平原至凡爾登東面的山腳下鋪設了至少5條鐵路。從12月底至2月初的7周時間裏,1.3萬列火車運載著大量的貨物到凡爾登:250萬發炮彈、挖土機、建築機械、各種用於進攻的東西、支撐30萬軍隊過冬的物品。大炮被安置於樹林裏,覆蓋著偽裝,這樣能躲避最近才被引入戰爭的空中偵察。在法軍防線對面,挖掘建造出許多用鋼筋水泥構成的地下室,每個能容納500名士兵。在凡爾登地區上空,集中了150架飛機,這種飛機的密度在其他任何戰場上是看不見的,德軍偽裝難以穿透,有幾天的能見度很好,但是法軍的飛行員還是未能發現德軍的動向。

2月份的第二周,德軍準備好了一次可以改變戰爭進程的進攻。但是,有一件缺失的東西:所有參戰的德國部隊都應該對如何合理使用集結起來的軍力有一個清晰的理解。法金漢模棱兩可的奇怪計劃帶來一些糟糕的戰術問題:德軍的目標不是占領凡爾登,而是將法軍吸引到大炮的射程內,用將軍們的語言,這叫“讓法國人失血成白色”。戰役開始時,他的目標是把大量的大炮聚集在凡爾登北面的山上轟擊,迫使法軍想辦法趕走這些大炮,當法軍真這麽幹時,再用大炮把法國人炸成碎片。核心的想法是最大限度殺傷法國人,讓德國步兵盡可能地遠離戰鬥。這是一個值得贊揚的計劃。但是,其模棱兩可的特點造成法金漢第一天的戰鬥目標非常有限:只攻擊4至5英裏(約6.5至8公裏)的縱深、等待一天戰鬥快結束時派步兵上場、只在默茲河東岸推進。

這樣的戰鬥有許多問題,但最明顯、最嚴重的問題是:法軍默茲河西岸的炮火不會受到任何威脅,並可以自由地向河對岸轟擊。皇儲和他的總參謀長施密特·馮·斯多夫瓦茨拉夫不同意法金漢的這種打法,堅持德軍有足夠的兵力在默茲河兩岸發動進攻。他倆的見解獲得見多識廣的第五軍軍長漢斯·馮·茨韋爾(Hans von Zwehl)的支持,他在戰前曾三次參加凡爾登作戰演練。每次演練的結果都表明,只在東岸進攻必定失敗。皇儲、斯多夫瓦茨拉夫、茨韋爾甚至搬出了著名法國將軍德裏維埃(De Riviere),德裏維埃曾在1880年指揮擴修凡爾登防禦堡壘系統。工程完成時,德裏維埃給出了一個令人悲傷的總結,凡爾登還是存在一個可以攻破的弱點:默茲河西岸。法金漢沒有被說服。他堅持初期的步兵進攻要非常有限,用於最後奪取勝利的後備部隊要放在後方,皇儲手下的後備部隊由他自己控制。

法金漢直截了當地說他沒有足夠的軍隊發動默茲河兩岸的進攻。他當時手下有30萬大軍,大家都不明白他說這話的意義。法金漢給出了一種解釋,英軍、法軍有可能在戰線的其他地段發動反擊,所以必須要有足夠的後備部隊準備著。他的下屬提出一個正確的論據,英軍、法軍目前都沒有準備好任何進攻,法金漢再次阻止他們爭辯。法金漢的下屬們有一件事不知道,而法金漢也沒有對下屬們講,那就是法金漢其實根本不在乎凡爾登是否被德軍攻占。他最有可能偏向不去占領凡爾登,至少不能是迅速地攻占。他害怕迅速攻占凡爾登後,法軍將撤退或者停戰,從而破壞他的計劃。人們都有一個疑問,難道他從來沒有想到過一個可能性,即使他在戰役開始就占領凡爾登,法國人也肯定會攻擊他和他的炮兵?相反,不占領凡爾登,法國人處於防守,法金漢希望戰鬥不斷繼續,於是德軍就必須發動一次又一次的進攻。他放棄了一次閃電般的打擊,而處於被動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