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革命和幹涉(第3/7頁)

於是,皇位移交給尼古拉的弟弟邁克爾。邁克爾是一個軟弱的人,羅曼諾夫家族把他視為一個敗家子,因為他曾秘密與一個離過兩次婚並育有一子的平民婦女結婚。這位新沙皇就是邁克爾二世,他此時感到革命和騷亂會危及自己的生命,立刻宣布退位。他聲稱有意願在未來恢復皇位,條件是必須給他一個人民選出的議會。至此,羅曼諾夫王朝終於結束了。杜馬的臨時政府宣布將大戰進行到底,直到取得最後勝利。前任沙皇尼古拉此時表現得極為大度,毫無保留地支持臨時政府。他在軍隊的告別書中說:“無論是誰,如果他現在夢想和平,或者乞求獲得和平……他就是祖國的叛徒。”

世界各國很快知道俄國帝制終結的消息。這個消息讓倫敦和巴黎很高興。美國政府中那些渴望參戰的人也非常高興。英國和法國從一開始就感到與獨裁的俄國建立同盟關系令人困窘,因為英國和法國希望把這次戰爭描繪成民主和獨裁之間的鬥爭,與俄國同盟使得解釋戰場戰爭性質的工作變得非常復雜。現在,俄國顯然將變成一個民主國家,而且比原先的沙皇俄國更願意參加大戰。協約國內部變得更純潔了。

在俄國,有許多人認為俄國帝制終結是一場悲劇,還有更多的人因此而歡呼雀躍。“天堂裏的上帝,這是奇跡的奇跡,事情發展太快了,”一名在醫院工作的士兵在日記中寫道,“歡樂和焦慮使我無法工作。我向所有懷疑者解釋這些變化是好事,我們的日子會好起來。上帝啊,沙皇尼古拉及其獨裁政府不存在了,這是一件多麽偉大的事。打倒社會渣滓,打倒一切舊的、邪惡的、討厭的東西。這是新俄國的黎明,真是令人高興和快活!……警察被抓起來了,他們的武器被沒收了。上帝,請世界永遠如此。”

沙皇退位的時間,比德國宣布恢復無限制潛艇戰的時間晚了6個星期。這個劇變馬上證明了德國無限制潛艇戰決策的錯誤,德國的政治體系隨即發生坍塌,其嚴重程度幾乎與俄國政體改變的程度相當。德國的政治體制把幾乎全部權力賦予極少數精英分子,而這些精英分子與整個德國社會脫節,他們即使在大戰前無法制定出適合整個德國社會的政策。然而,即使有強有力的領導人(德國的帝國制度下很少能出這樣的人才),德國的體制也會在極度封閉的情況下運作,缺少合適的機制去適應環境,缺少自我調整機制。俾斯麥之後,德國的領導層失去能與俾斯麥匹敵的力量和才智,同時又沒有其他階層的人才可以吸收利用,所以,德國在戰爭的壓力下,其往日的獨立自主變成一種可憐的孤立,而不再是強大。德國政治在1917年的狀況是:文官政府無法控制軍隊,也無法與軍隊的指揮官競爭,整個德國不僅表現為政治和外交上的無能,也表現為對自己無能的無知。於是,德國產生了由埃裏希·魯登道夫一個人領導的獨裁統治,他的上台不是什麽人的宏大構想,更多的是眾人的默認,盡管他是一個德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將軍之一,但是缺乏政治智慧、經驗、技巧。

魯登道夫的獨裁統治很快就給德國帶來災難,災難的嚴重程度足以抵消他的軍事成就。第一個災難發生在10月。這次災難的根源是因為魯登道夫本人總是迷戀於不惜任何代價去強化德國戰爭機器,他的這種迷戀其實就是一種被稱為“戰爭社會主義”的思潮,在一個戰爭社會主義式的社會中,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每一份資源都必須投入到戰爭中去。德國缺乏人力資源,不僅軍隊缺乏士兵,國內經濟生產也缺乏工人。在魯登道夫擁有最高權力之前,就有數千比利時工人被迫轉移到德國工廠做工。德國資本家需要更多的工人,魯登道夫決定滿足資本家的需要,他的這個決定在他去西線視察的時候就做出了。他設置了轉移20萬人的限額。首相貝特曼和其他政府官員都反對,甚至德軍駐比利時的指揮官也反對,指出魯登道夫的計劃很可能不能帶來更多的工業產出,反而變成一場政治上的慘敗。當時,協約國正在不知疲倦地把德國描繪成一個沒有法律的國家。

魯登道夫對這些反對意見置之不理。10月底,對戰爭沒有直接貢獻的比利時工業被關閉,大規模的充軍運動開始。在3個月內,有6萬多名比利時人被用牛車運輸到德國,他們之中的許多人健康條件不好,運輸條件也非常惡劣。最後,就像反對意見所說的那樣,整個充軍運動毫無實際效果,德國不得不放棄。但是,截至此時,德國的國際聲譽已經被嚴重損害。自從德國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後,美國公眾憎惡德國,這次充軍運動徹底關閉了美國公眾改善對德國態度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