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革命和幹涉(第4/7頁)

不久之後,魯登道夫又犯下第二個大錯誤。11月初,德國決定從1915年驅逐俄國人所獲得的土地中拿出一塊土地,建立波蘭王國。魯登道夫不是這個計劃的始作俑者,由別人提出這個想法,他抓住這個想法後強力推行,而且是不顧首相貝特曼和其他政府官員的反對。從這點看,建立波蘭王國與比利時充軍運動非常類似。德國此舉有深刻動機,波蘭人被俄國占領,處於分裂狀態已經長達幾代人,波蘭王國是德國人送給波蘭人的禮物,德國期望波蘭人能感激德國人,從而使波蘭人渴望與同盟國一起戰鬥。這個計劃的提出者為了吸引魯登道夫接受建議,聲稱能立刻征募5個師的波蘭新兵與俄國打仗,也許最終能征募到100萬人。此時,不顧一切想征募新兵的魯登道夫,無法聽進比他更了解波蘭人心理狀態的人士的意見,猛撲向那幻想中的波蘭兵源。

這個計劃注定要失敗。長期的沙皇統治使波蘭農民痛恨服兵役。德國承諾的“王國”是一個十分含糊的概念,太虛假,難以吸引任何人為德國打仗賣命。這個王國大戰結束後才建立,國王並不是斯拉夫人,而是一個德國人。此外,王國的領土只是原俄國統治下波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被德國和奧地利吞並。還有一些土地本不是波蘭人的傳統領土,而是從俄國剝離而出的。王國的軍隊處於德國的指揮之下,德國不許王國在不經德國同意的情況下與別的國家建立條約。

這樣的安排極為荒謬,其結果一望而知。整個波蘭只有幾千人應召人伍,組成了幾個營的兵力,沒有上一次戰場,在大戰結束前就解散了。這個事件雖然有趣,但它卻有災難性後果。1916年的夏天和秋天,首相貝特曼向彼得堡發送多個試探性的建議,探討單獨簽署和平協議。俄國的回應較含糊,沙皇尼古拉沒有興趣,但還沒有給予徹底的回絕。鮑裏斯·施蒂默爾在這段時間裏擔任彼得堡政府的首相和外交大臣(雖然他多次被控告反英擁德,但竟然能擔任兩個高級職務。俄國皇室中一直有擁護德國的派別,大戰都進行了兩年了,這個派別還存在)。俄國人的自信心在失去波蘭後受到打擊,陷入憂傷之中。彼得堡政府一直把波蘭視為俄國在歐洲的安全需要,失去波蘭深深地威脅到了俄國人的安全感。德國宣布建立波蘭王國,就等於宣布波蘭再也不能成為俄國的一部分。於是,德國就失去了與沙皇俄國建立單獨和平條約的可能性,而德國當時迫切需要與俄國停火。德國的舉動引發俄國各界的不滿,使得俄國革命後的臨時政府決定繼續與德國打仗。從長遠來看,德國削弱了俄國臨時政府的力量,實際上變成了為布爾什維克上台鋪路,那樣的結局給俄國帶來的災難性後果要比給德國帶來的多。魯登道夫在這個問題上也犯了錯誤。

值得為魯登道夫說一句公道話,他曾介入外交事務,闖入政治領域,甚至幹預工業管理,他這樣做的動機似乎不是為了擴大自己的權勢,而是為了打贏戰爭,他對德國統治體系的慣性和無能感到異常失望。他曾對皇儲威廉悲痛地說:“這一切都與我無關,但是必須有人去做。如果我不做,沒有人會去做。”

德國所犯的最大錯誤是在1917年前3個月中沒有處理好與美國的關系。最初的事件是德國決定恢復無限制的潛艇戰,在這件事之後,德國又犯了一系列的錯誤,實踐證明這些錯誤的後果非常嚴重。最嚴重的後果是美國向德國宣戰,假如當時領導德國的政府是一個更有能力的政府,這個嚴重後果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亞瑟·齊默曼(Arthur Zimmermann)是故事的中心人物,他接替戈特利布·馮·賈高成為外交大臣,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因為感覺賈高太傾向於支持貝特曼而將賈高解職。齊默曼並非毫無經驗之輩,也非自私自利之徒;大戰前,他拒絕擔任外交大臣一職,因為他不想與德國議會打交道,不願應付伴隨外交大臣一職而來的漫長令人頭痛的工作。他很有魅力,所有認識他的人都喜歡他,包括美國駐柏林大使,這位美國大使本不喜歡德國,也不喜歡德國人。但是,齊默曼恰巧是那種過度自信的人,他能把一種自己本無任何有用經驗的專業,當作自己最熟悉的專業來看待。大戰爆發前幾年,他從遠東回德國,需要坐火車跨越美國大陸,他在舊金山和紐約停留了幾天。後來,他把自己當作美國問題專家,許多從來沒有跨越過大西洋的德國人相信他的說法。這些德國人寧願忽視德國駐美國大使發回的警告電報。約翰·馮·伯恩斯托夫伯爵(Count Johann Heinrich von Bernstorff)擔任德國駐美國大使已經8年,他知道曾經爆發內戰的美國絕非可以隨便嘲弄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