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糾纏不清的結盟(第5/6頁)

與歐洲戰場相比,這裏比較容易出英雄。在歐洲戰場的戰壕裏,大規模的炮轟和機關槍掃射把那些還沒有來得及做英雄的候選者提前埋入了地下。沙漠之戰則不同,人們戴著包頭巾,騎著駱駝進入戰場。任何英國紳士都能做到這些。有了這般的可能性,於是出現了大戰歷史上最浪漫的阿拉伯的勞倫斯的傳說,貝都因人叫他“El Aurens”。

故事開始於1916年9月,埃及首都開羅。英國外交官羅納德·斯托斯(Ronald Storrs)準備去紅海東面的漢志(Hejaz)地區。斯托斯想與聖城麥加的阿拉伯酋長謝裏夫·侯賽因及其追隨者建立聯系,此前,英國人曾開導並賄賂了這位酋長,勸他起來反叛對抗奧斯曼帝國,英國為此做出一些莊嚴的承諾(但英國並未履行這些承諾)。後來,侯賽因真的起來反叛了,土耳其人予以回擊。一支由德國軍官指揮的土耳其軍隊在2月和8月進攻了蘇伊士運河,這條運河自北向南流過西奈沙漠西面,是英國與印度、遠東保持聯絡的咽喉。雖然土耳其人後來被擊退,但仍然威脅要消滅由侯賽因的部落勇士組成的小軍隊,並計劃占領麥加。

年輕的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Thomas Edward Lawrence)此時剛獲得中尉官階不久,他要求做斯托斯的隨從。他那時的年紀只有二十幾歲,是一名沒有作戰經驗坐辦公室的情報官,供職於新成立的阿拉伯局,這個機構的任務是制定英國的阿拉伯政策。勞倫斯對他的上級說,他想收集阿拉伯軍隊的信息,希望能發現有能力、可靠的阿拉伯領袖。他的上級同意了;顯然,他在開羅辦公室並不太受歡迎,沒有人“焦慮地想把他留下”。

他的故事是人與環境完美匹配的典型。勞倫斯出身於一個姓謝坡曼的準男爵家庭,他是家中五個男孩子之一。他與家裏的女家庭教師一起私奔了,為這樁醜聞他不得不改名換姓。不過,他此時已經對阿拉伯世界有相當多的了解。他在牛津大學求學時,對中世紀的軍事堡壘非常著迷。在他還是一名大學肄業生時,曾周遊奧斯曼帝國的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研究十字軍東征時建造的堡壘。他的研究成果以書的形式發表,獲得最高的學術榮譽,並獲得一筆旅遊獎學金。從1911年至1914年,勞倫斯從事考古學挖掘工作,這項工作使他獲得了更廣博的有關阿拉伯人語言、文化方面的知識。

大戰開始時,勞倫斯在英格蘭,他進入倫敦戰爭辦公室工作,任務是繪制地圖。1914年底,他獲得一個去開羅工作的機會。他的長相非常不像後來在電影裏(電影的名字是《阿拉伯的勞倫斯》)扮演他的彼得·奧圖爾(勞倫斯比較矮,有一個突出的下巴),不過他的智力非凡,做了大量有價值的工作,他常常盤問戰俘、分析從間諜處獲取的信息、繪制地圖。1915年,他的兩個兄弟死在西線戰場,這改變了他對西線戰事規模的估計。

勞倫斯的背景影響他在正規軍隊裏的前途,他的某些特殊愛好也限制他的前途(他有性受虐狂者的愛好),但是,跟隨斯托斯去執行任務使他的弱勢變成優勢。他沒有隨同任務小組成員回開羅,而是深入阿拉伯沙漠之中,他屁股下騎著駱駝,身上穿著阿拉伯服裝(在那種獨特氣候條件下最合理的服裝)。他在麥地那城的南部遇到侯賽因的兒子費薩爾王子。他倆很快緊密聯結。勞倫斯回到開羅後,對上級說阿拉伯人的反叛有可能嚴重地削弱土耳其人從敘利亞一直向南的勢力,費薩爾可以做領袖,可以給予他錢和武器。勞倫斯被再次送回到沙漠之中,成為英國與阿拉伯人的聯系人,負責履行英國的承諾。

這位行為古怪的知識分子出人意料地變成一位勇氣十足的遊擊戰士、精明的軍事戰略家、絕對聰明的戰術家、鼓舞阿拉伯人鬥志的領袖。在獲得費薩爾的信任之後,他開辟了一塊雖然規模微小但意義重大的戰場。這是一場他創造的戰爭,土耳其人在這場特殊的戰爭中常處於應接不暇狀態,從而策應了英國正規軍隊,使之安全地從開羅出發,征服了西奈、巴勒斯坦、敘利亞。當時,保加利亞崩潰,君士坦丁堡成為巴爾幹半島之外容易受到攻擊的地方,英軍進入敘利亞後,土耳其基本上失去繼續打仗的能力。至此,年輕的勞倫斯被提升為中校,獲得英國最高榮譽勛章——優異服務勛章。

勞倫斯的策略是派遣小部隊鉆入敵人內部,給敵人以沉重打擊後迅速逃跑。他親自帶領部隊實施自己的襲擊計劃,他們跨越能熱死人的高溫天氣和沒有一滴水的荒涼之地,炸毀橋梁和鐵路,然後消失在沙漠之中,他的戰術令土耳其人吃驚不已。他參與過無數次槍戰,多次負傷。有一次在執行間諜任務時,他竟然被土耳其人抓住,土耳其人不知道他是誰,把他痛打一頓後放走了。在此期間,土耳其人好像對他進行了性侵犯,後來,他常常避免談及這件事,但卻曾有幾次暗示過自己的遭遇。沙漠中的戰爭是野蠻的,雙方都實施過暴行。此間,勞倫斯的所作所為使他成為國際英雄(一名美國記者洛厄爾·托馬斯讓全世界知道了他的英勇行為),但是,他的英勇行為也使他的身體和精神疲憊不堪,心理也受到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