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德軍的災難日(第6/7頁)

背景:薩洛尼卡的園丁

1918年8月,大戰已經打了4年,希臘港口城市薩洛尼卡駐紮著一支由法國將軍路易斯·弗蘭謝·德斯佩雷指揮的龐大的多國部隊,這支部隊此時進退兩難,這種狀況與大戰的僵局形成了一種完美的對稱性。

早在1914年10月,路易斯·弗蘭謝·德斯佩雷就提出在薩洛尼卡建立協約國軍事基地的想法,他當時在西線作戰,是法軍第五集團軍的指揮官,英國盟友們給他取了一個諢號“拼命弗蘭基”。這個建議提交給了法國總統普恩加來,他非常感興趣,讓德斯佩雷提交一個詳細計劃。德斯佩雷後來提交了一個詳細計劃,他建議在巴爾幹半島南部建立一個新戰場,這樣不僅能保護塞爾維亞,並且還能把別處的德軍和奧匈軍隊吸引過來。就在這個建議正準備接受評審的時候,英國和法國的注意力轉移到了達達尼爾海峽。

這個建議處於睡眠狀態足有一年。此後,加裏波利戰役的協約國失利,俄國在戈爾利采–塔爾努夫戰役中被趕出加利西亞,埃裏希·馮·法金漢認為,占領塞爾維亞的時間到了,因為德國需要一條陸路通道直抵君士坦丁堡。面臨入侵的危險,塞爾維亞於1918年10月請求救助。巴黎渴望伸手支援。這樣不僅能使塞爾維亞保持領土完整,而且還能通過顯示武力而贏得希臘和羅馬尼亞。這個建議還給法國一個強力介入巴爾幹半島的機會——這個機會在戰後將具有極高價值。在英國的領導人中,除了勞合·喬治,其余的人都表示懷疑,但是他們最終還是同意派遣一個曾在加裏波利戰役受重創的步兵師加入法國派出的大部隊。

由於路易斯·弗蘭謝·德斯佩雷正指揮西線的一個集團軍,所以莫裏斯·薩瑞爾成為這支遠征軍的指揮官。薩瑞爾很有能力,是一位喜歡搞政治手腕的軍官,但名聲不佳。不久前,他被霞飛解職,因為他在阿登高地讓德國人鉆空子打敗了他的第三集團軍。薩瑞爾在法軍的高級軍官中屬於非常獨特的一個,因為他與國民議會中的社會主義者關系密切。他依靠批評霞飛管理戰爭的方式而大出風頭。他被解職後,“左派”人士大聲疾呼,指責霞飛企圖除掉潛在的競爭者。霞飛讓薩瑞爾去薩洛尼卡,等於用最簡便的手段恢復了他的指揮權,同時又把他趕得遠遠的。

先頭部隊在10月5日抵達薩洛尼卡,薩瑞爾立刻命令他們向貝爾格萊德前進。通向貝爾格萊德的道路只有一條鐵軌可以利用,部隊必須在歐洲最惡劣的道路上行進。保加利亞軍隊迎戰他們。保加利亞最近才參加大戰,原因是德國承諾給予大量的土地補償,不僅歸還保加利亞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中失去的土地,而且包括更多的其他土地。離塞爾維亞還有100英裏(約160公裏)遠的時候,薩瑞爾收到口信說塞爾維亞已經戰敗,塞爾維亞軍隊正通過阿爾巴尼亞向海邊逃跑。無可奈何的薩瑞爾放棄了努力,11月底,他帶領部隊回到出發點。

薩瑞爾開始修建防禦工事,把薩洛尼卡變成一個小規模的西線戰場,一個固若金湯的大堡壘。英軍希望撤離薩洛尼卡。勞合·喬治也萌生了撤退的想法,英國首相阿斯奎斯把薩洛尼卡描繪成一個“危險而易於引發災難”的地方。但是,法國、俄國、意大利不僅想堅守,而且還想派遣更多的部隊。倫敦為了保持盟國和諧而屈從了。

薩瑞爾的東方之軍迅速增長。1916年1月,他有16萬人。到了3月份,他有30萬人。他不僅逐漸吸收了法、英、意、俄的部隊,也吸收了在科孚島完成了休整後的塞爾維亞部隊。由於薩瑞爾深陷希臘的政治之中(希臘的政治混亂得難以言表,國王康斯坦丁傾向於歸附表兄德皇威廉,而主要政治家們傾向於加入協約國),英國和俄國開始懷疑法國在巴爾幹半島的用心。有謠言說薩瑞爾想在該地區建立一個十字軍王國,他想擔任掌權者。

羅馬尼亞是另一個復雜因素。自大戰初期,交戰雙方就設法拉攏羅馬尼亞。羅馬尼亞提出加入協約國的條件是攻擊保加利亞,法國政府命令薩瑞爾接受羅馬尼亞的條件。法國非常希望擴大在巴爾幹半島的影響力,並且希望通過在巴爾幹半島打仗把進攻凡爾登的德軍引開。就在薩瑞爾做進攻準備的時候,保加利亞按照德國進攻羅馬尼亞的計劃安排向薩瑞爾首先發動進攻。9月,薩瑞爾發動反擊(他讓塞爾維亞人打頭陣,五分之一的塞爾維亞人傷亡),占領了塞爾維亞城市莫納斯提爾。此後,他的進攻被迫停止。戰場陷入僵局,希臘爆發內戰。薩瑞爾積極支持希臘國王的反對派。

1917年,僵局繼續維持著。年初,協約國在薩洛尼卡的軍隊規模達到50萬人,在歐洲,人們開始把薩洛尼卡的戰事當作笑料。德軍將軍們說薩洛尼卡是他們最大的收容所。克裏孟梭在他自己的報紙上稱薩瑞爾的軍隊是“薩洛尼卡的園丁”,他認為薩瑞爾浪費了本來可以用於凡爾登戰役的兵力。然而,薩洛尼卡的生活並不是田園詩。那裏潮濕、沼澤多、瘟疫流行,數萬士兵遭受致命瘧疾的折磨。4年前還是屬於奧斯曼帝國的薩洛尼卡城,此時已經是一個極度肮臟不堪的地方。巴爾幹戰爭的難民擁擠在臨時貧民窟中,一些令人厭惡的生意人依靠向好動的協約國士兵提供各種娛樂而變得富有。當地性病流行,一個法國師剛去那裏不到一年就發動兵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