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德軍的災難日(第5/7頁)

雖說西線重要,但並非是德國的所有問題。即使奧匈帝國還有生命和力量的余燼可復燃,那復燃的希望也早就在6月中旬奧匈帝國對阿爾卑斯山蒂羅爾人居住區發動的進攻中熄滅了。康拉德仍然是導致最後災難的人。他被解除總參謀長一職後成為一名戰場指揮員。在5月份,他威逼已經徹底泄氣的年輕皇帝卡爾批準了他的計謀。實際上,這位皇帝比康拉德更具有破壞性——他建議把進攻擴展為有兩個分支的計劃,以雙倍的可能性讓奧地利沒有足夠的力量去奪取勝利。原計劃於5月28日開始進攻,但是,作戰實際上不得不拖延,因為奧地利的運輸系統和供應系統幾乎不能正常工作。6月5日,戰鬥終於打響了,奧地利成功地將意大利人驅趕過皮亞韋河。魯登道夫從這個勝利中看到了一個希望,隨著奧地利繼續前進,美國人有可能被吸引到意大利來。但是,奧地利人遇到英、法的後衛部隊,奧地利人的前進步伐突然停止了。第二天,他們被驅趕回出發點,損失了4.6萬人。截至6月25日,奧地利人的傷亡是毀滅性的:14.2萬人傷亡,其中1. 1萬人陣亡,數萬人投降。殘余部隊陷入缺少糧食和彈藥的狀態。

這次戰役之後,沒有人相信奧匈軍隊還有能力進行防禦。7月5日,康拉德被解除了指揮官的職位,但從男爵提升為伯爵,提升的原因大概不是因為他對毀滅哈布斯堡王朝所做出的貢獻。士兵逃亡有加快的跡象,奧匈軍隊與阿爾卑斯山的皚皚白雪一道融化了。不久之後,維也納通知柏林無法繼續作戰。如果德國不謀求和平,奧地利將獨立地謀求和平。當奧地利試圖接觸盟國的時候,盟國卻拒絕了。挽救自己的時間太遲了。

再向東看,愚蠢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成為德國的軍事、政治、經濟的沼澤地。為了維持占領軍的象征,也為了從那個遙遠的難以管理的東方角落獲得谷物,德國人不得不深入烏克蘭腹地占領了哈爾科夫。為了運轉落後的俄國鐵路系統,德國人不得不尋找煤,所以必須進入頓涅茨克盆地,俄國的戰時用煤都從那裏來。德國人不得不把交通延伸到克裏米亞半島,以便阻止盟國從中東入侵。與此同時,土耳其人在俄國崩潰之後,耗盡全力進入高加索地區,但是他們在其余地區處於瓦解之中,其瓦解速度之快與奧地利人相當。在他們垂死帝國的南疆,此時正處於分裂之中,英國人和阿拉伯軍隊在策略上占了上風,並在戰場上打敗了他們。

德國所面臨的這些問題,既不是盟國的什麽希望,也不是什麽榮耀。德軍對巴黎的威脅消除後,克裏孟梭政府垮台的可能性也就消失了,因為法國不再需要換上一個能與德國進行和談的新政府。但是,由於1918年的戰場傷亡過於慘重,英國和法國都處於極度困難之中。英國正準備把50歲的老人拖入軍隊,而法國開始出現全由40歲以上的男人組成的戰鬥部隊。經濟混亂也帶來嚴重後果。伯明翰和考文垂軍火廠的工人舉行大罷工,無人能阻止,後來勞合·喬治威脅要把他們送入軍隊,他們才回家。英國的警察在8月舉行一天的罷工,抗議通貨膨脹吞蝕了他們的工資。此後,又有幾個地方的鐵路工人舉行罷工。法國的罷工潮更加嚴重,罷工者既要求經濟補償,也向政府施加壓力進行和談。

對那些不了解實際情況的人來說,英國和法國出現的這些動蕩的局面似乎意味著德國在1918年取得了勝利。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德國此時仍然擁有東歐;與3月初的地圖相比,德國此時擁有更多的法國土地和佛蘭德斯土地。從前線的戰況看,德軍的敗落並不明顯,因為德軍的殘余部隊繼續頑強地抵禦盟國的進攻,不讓盟國士兵前進半步,繼續殺傷英國人、法國人、美國人。

當然,德軍的損失也異常嚴重,盟國的無情進攻不給他們喘息的機會,也沒有時間重組形成足夠的防禦能力。德軍在8月份的傷亡總數達到22.8萬人,其中有10.1萬人被列為“失蹤”,這是對逃跑的一種溫和稱呼。如果能活著向盟國投降,德國士兵感到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由於德軍俘虜群大增,盟國為其修建了圍欄。已經在圍欄內的德國俘虜歡呼著迎接新俘虜到達。截至9月,德軍在西線的兵力下降到125個師,其中47個師被認為還能作戰。盟國此時的兵力增加到200個師,新增加的都是美國部隊,美國部隊比正常建制要大一倍。

德國不可能取得勝利了。這個事實,盟國軍隊的高級指揮官是清楚的,大多數德軍指揮官也是清楚的。德國的唯一前途,如果德國還有前途的話,就是采取外交行動,不能像奧匈帝國那樣等到手中沒有籌碼時才想到要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