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敗落的征兆(第3/10頁)

大戰的故事結尾,與其說是沙場搏鬥,不如說是政治博弈。戰場上的戰鬥繼續著,規模仍然宏大,盟國擁有不可否認的優勢。在德軍剩余軍隊中,有幾個最好的部隊繼續抵抗,他們抵抗意志之強超乎人們的想象,但是,他們顯然是在為一個錯誤的理想去犧牲自己。此時,盟國在西線有600萬人,隨著盟國的大炮和坦克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加之莫納什的戰術廣泛獲得使用,西線開始不需要如此多的士兵。消滅德國人的力量已經不是士兵的身體,而是大炮、坦克、飛機。法軍有40%的兵力是在為大炮服務,實際人數大約是100萬人。法軍在1914年只有300門大炮,而現在則有6000門中型和重型大炮。在9月28、29日這兩天裏,加拿大人最終突破了興登堡防線,他們一共發射了94萬發炮彈。10月初,每24小時能炮擊1.2萬噸炮彈。法國的75毫米野戰炮每天能發射28萬發炮彈。每個德國兵,每時每刻都要生活在布魯赫米勒發明的彈幕炮擊下。

突破德軍防線的機會越來越多。例如,10月5日,黑格手下的四個集團軍在多個地段突破興登堡防線。但是,英軍的突破並沒有演變成德軍的潰退。雖然德軍缺少食物、彈藥,從來沒有休假日,然而,這些困難並沒有使德軍的核心部隊停止抗爭,他們絕不輕易放棄陣地,而且還沉重地殺傷進攻的盟軍士兵,甚至在關鍵地點發動反擊。在有些陣地上,只剩下德軍軍官和機關槍,但陣地依然巋然不動。實際上,英軍、法軍、美軍的傷亡率比德軍要高。

一個美國海軍陸戰營攻占了香巴尼附近的一座山峰,清掃戰場發現部隊傷亡率高達90%。一名參加進攻的士兵寫下自己的回憶:“經歷了幾年的戰鬥,這個地區變得黢黑,樹木成為沒有樹枝的木樁,插在好像被攪拌過的泥土中……大地光禿禿的,像患麻風病似的……茫茫一片大大小小的彈坑,沒有一寸土地沒被蹂躪過。”雖然美軍覺得戰爭已經進入尾聲,德軍已經毫無勝利的可能,但是戰鬥的激烈程度仍然令人毛骨悚然,這個海軍陸戰營還留下一段生動的戰場描述:“榴霰彈像藏紅花一樣在陣地上爆炸開花,把死人和肢體拋向天空。榴霰彈裏的小球和鋸齒狀的金屬片濺灑在地上,就如同一層薄薄的冰雹;當炸彈戳入地面的時候,地面向中心塌陷,接著翻騰起來,搖晃著穩定下來,然後又有炸彈落下來。高效炸彈隨著榴霰彈落下,爆炸的地方豎起泥土的噴泉,黑色的濃煙混雜著魔鬼的黃色滾動著。塵土和濃煙形成肮臟的黑暗煙雲伴隨著人數越來越少的部隊,煙雲中有紅色的閃光和死亡的號叫。左邊的寂靜山脊突然被機關槍和步槍驚醒,馬克西姆重機槍和毛瑟槍射出的鍍鎳子彈高速飛過來,發出噝噝的叫聲,擊倒那些沒有被炸彈擊倒的士兵。隨著我們營向前沖鋒,身後倒下越來越多的棕色身影。新鮮的血腥味鉆進鼻孔。”

秋天的大雨減緩了盟國的攻勢。復雜的地理環境增加了進攻的困難。德軍剩余的防禦工事仍然發揮著作用,特別是在美軍發動進攻的地段上。還有一個問題是盟國軍隊的規模太大,部署如此之多的士兵和大炮有困難,提供給養有困難,提供運輸有困難。為了解決遺留的問題,潘興暫停了阿爾貢地區的進攻長達一周的時間。

魯登道夫在薩洛尼卡失利後,立刻與海軍上將保羅·馮·欣策見面,欣策此時取代被迫辭職的庫爾曼成為外交大臣。魯登道夫向欣策承認戰敗,他此前也曾向興登堡做出過類似的承認,並且略述了德國所面臨的真實困境。欣策吃驚地發現魯登道夫想在幾天的時間裏實現停火。讓欣策更吃驚的是,魯登道夫還期待盟國允許他把德軍撤回德國境內休整,重新修建防禦工事,有權隨時恢復進攻。他倆似乎不能平靜地交換意見,交談中,情緒激動的魯登道夫曾癱倒在地板上。

欣策的目標是拯救德國和霍亨索倫王朝。為此,欣策先與魯登道夫商量,雙方同意以伍德羅·威爾遜的“十四點建議”為基礎實現停火。在這個基礎上,欣策提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建議。他提出了一個他稱之為“從上至下革命”的概念。這個概念的核心是改造德國的政治體制,向盟國證明德國的領導層是進步的,甚至可以說是民主的,這個改造過程將由德皇威廉負責實現。然而,這個計劃實際上很難稱得上是一場革命,因為這個計劃所建議的最大變化只是允許德國議會派代表進入內閣。做出這樣的改革安排,主要是為了獲取魯登道夫的認同,接著再獲取德皇威廉的認同。雖然這個計劃帶來的變化非常溫和,但保守派討厭這個計劃,他們認為這個計劃違背了普魯士和霍亨索倫王朝的傳統。首相赫特林,雖然他本人不是普魯士人,卻拒絕接受欣策的計劃,並宣布辭職。9月27日,德皇威廉簽署議會政體宣言,據一名軍官說,這位自稱是“忽然心碎了的老人”正在盡一切努力搶救自己遺產中的一件東西,按照德皇的說法,這件東西除了他爸爸不反對外,他其余的祖先都認為是一件可憎的事物。德皇的簽字提供了一個最充分的證據,說明德國領導人已經對當前的局勢感到絕望。但是,德皇此舉還有另一個可悲的動機,考慮到災難即將來臨,於是他想讓議會中的自由派和社會主義分子與他一起去分擔未來的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