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談孝慈(第3/4頁)

他們怎麽可以沒有神?這個驚天動地的問題,答案簡單之至,因為從一開始就沒有。

世界上還有哪一種文明,從啟蒙階段、由文化的根本立論始,就不需要神的參與?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神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無論存不存在,並不影響人們的道德選擇與價值判斷。

以此為根基的東國文化,充滿開放與包容精神,一切存在都可以批判,一切存在也都可以學習,這不僅是道家的辯證精神,也是儒家的論證方式。

東國人所使用的語言文字,並非表意那麽簡單,也是一種獨特的分析語系,開放且包容,面對新生事物時,能很順暢的概括與吸納,幾乎沒有障礙。

東國文化在面對虛構的神靈時,也有很現實的道德評判標準,所依據的仍然是儒家的那兩條根本立論,只是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

假如換一種文化語境,也能推導出相應的倫理秩序體系,制定出類似的社會規範,但立論的方式並不相同。仍然舉那個看似很幼兒園的例子,人為什麽不能隨地大小便?

假如人的一切道德標準,都來源於神的啟示,那麽就必須按照這個邏輯去推導。因為神愛世人,隨地大小便不衛生,會影響人居環境與人身健康,所以它違反了神的意志。

假如在經典中,神說過某些話,那就好辦了。假如是神沒有提到過的事物,那必須要建立一個解構的過程,宛如從儒家的兩條根本立論去推導,只是出發點是神。

當然了,這只是舉個例子而已。實際上在世界很多地方、很多時期,包括東國在內,不少人都的是隨地大小便的,也沒人去搞這種論證。

舉這個例子旨在說明,不同的文化傳統背景下,推行社會教化的語境體系。

看了上述的分析過程,有人難免就會產生一種疑問,假如將神靈從其中拿掉會怎麽樣?尤其是近代以來,很多優秀的哲學家與思想家,盡其才智做的就是這件事。

有人稱之為文藝復興,或者啟蒙運動,按學術理想重新構建了一個古希萊文明。

東國的文化背景中,不存在這個問題,但是換成世界上任何一種其他的文明背景,這都是個很大的問題。

所以那些優秀的哲人,往往只能采取兩種方法,其一是去解構神,重新闡述什麽才是真正的神和神性;其二就是創造另一種哲學概念去取代神,比如絕對精神。

無論是上帝已死,還是存在先於本質,明顯都帶著這樣的痕跡。很多人的著述都是一項偉大的工程,閃耀著智慧的火花,用畢生精力去論證神是怎樣一種存在,或者論證神也可以不存在。

為什麽祂繞不過去?因為祂從文明啟蒙階段就已經存在,是整個文明所建立的道德體系和價值觀的來源,是文化立論的基礎,只能用某種方式去重新解構。

假如放棄神,用什麽去維系社會道德體系?假如不放棄神,又怎麽去解決文明的開放性與包容性,還有其至關重要的共情能力?

開放性與包容性,是一種文化基因,是一種潛意識。假如缺乏它,文明就會體現出排他性與侵略性,在其強勢的時候,將外部世界視為殖民對象,在其弱勢的時候,又會導致內部的撕裂。

還有一個問題是死結,某些文明對其他文明的侵奪史,在文化潛意識中是代表神的意志傳播福音,從而找到了自圓其說道德依據。假如放棄了神,又如何從道德上去面對自身的歷史?

難道就沒有人意識到這一點嗎?有很多優秀的思想家都看到了,可是就算他們去論證“神不存在”這樣的命題,也與東國文化有明顯的差異。

因為你在論證“神是怎樣的存在”或者“神存不存在”時,神的概念就已經參與進來的了。哪怕最終的結論是“神並不存在”或“神無需存在”,方法也是在找另一種概念去取代神的地位。

取代神的無論是“絕對精神”還是“存在本質”、“自由意志”,又或是“資本崇拜”、“消費崇拜”,與東國文化都是不一樣的語境體系。

因為東國文化的立論基礎,從一開始就沒有神的參與,也不需要用什麽東西去取代它。

問題回到現實,新聯盟在幾裏國的社會改造中,為什麽要采用這樣的基礎教材?

因為當地的原始部落文化更復雜,有奇奇怪怪的各種神靈信仰,既有薩滿、巫祝式的,也有西方殖民時代傳播的宗教,更有現代從周邊國家滲透的各種教派。

怎麽進行文化整合?任誰來都會頭疼無比,假如推行某一種神靈信仰,可以預見將來無休止的紛爭,假如立法禁絕民間所有的“迷信”,現實中的反彈立刻就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