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信仰汙染與香火之毒(第3/4頁)

綜合這四種情況,假如信神,要麽有好處,要麽無所謂;假如不信神,要麽有壞處,要麽無所謂。那麽一個理性的人,當然選擇信奉神明。

僅看其論證方法,邏輯居然是成立的!

那麽問題出在哪裏呢?當然就是其立論的前提,是誰告訴他——假如神明存在,信奉神就有好處、不信奉神就有壞處的?

他證明了這一點嗎?其實並沒有!他只是這樣定義了神明,在此基礎上展開了推導,所以推導出的任何結論都沒有意義,因為定義本身就已經是結論。

神可以被他定義嗎?而且按他的定義,他所謂的神明,與收保護費的黑幫又有什麽區別?

世上最聰明的大腦之一,怎麽也會犯這種低級錯誤?因為這其實不是他的定義,而是依照教義經典的定義,號稱不證自明,換句話說就是未被證明。

一切所謂不證自明的先入為主,其實都是一種見知汙染,未見而妄知,它與信仰汙染有關聯也有區別。

那麽為何會有這樣的教義經典,問題又回到了最初的源點——

無論現實的神明存不存在,當人們開始定義與膜拜神明時,至少在哲學概念的意義上,它就已經存在了,比如辭典中的存在。

有種很有意思的觀點,認為所謂神明都是人創造的,它誕生於人們的祈願,是信仰的集合,而不是祭司的定義。

但人們的祈願可想而知有多麽復雜,這種神明又會是怎樣的縫合怪?

狹義的信仰汙染,就是針對神明的。

假設神明真的存在,且不論它是否全知全能,至少它能聽見信眾的祈願。但有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越是樂觀積極、幸福滿足的人,對神明的祈求就越少。

那麽神明聽見最多的祈求是什麽?還有一個更深層的詰問,某個具體的人,為什麽要期望從神明那裏得到滿足?

對世界的不滿,可以成為改變現實的動力,但將之訴諸神明時,往往就包含著對現實的無奈、對他人的詛咒、對不勞而獲的貪求、對逃脫罪責的渴望。

人們對神明的祈求,一定也包含很多美好的願望,但神明所聽到的,更多是汙濁的欲望——這恰恰就是信奉者的聲音。

若神明因信奉而存在,那麽信奉所構建的神性,是否也充滿的汙濁?

有神學家專門為此打了個補丁,先定義了神性的至善,不證自明,然後給了這些汙濁另一個去處,創設了另一個議題——撒旦的誕生。

神明是否因信奉而存在,這無法證明。但是祭司與信眾,必然是因為信奉而存在的,不論是真新信奉還是假信奉,他們都可能面臨信仰汙染。

神是否會破防,不得而知,但祭司是人。祭司們在編寫教義經典時,有意無意間還是留下了這樣的痕跡,比如神發動了毀滅世界的大洪水。

人間遍地的罪惡,神實在是看不下去了,算了吧,累了,毀滅了吧!

毀滅世界,是人類所得想到的、最大的惡。就算人間有惡行,那些毀於洪水的花花草草,總不至於都有罪吧?

是什麽原因導致了神決定毀滅世界、刪號重練,人的罪惡能決定神的行為嗎?信仰汙染這個概念,至此已浮出水面、若隱若現。

約高樂無疑是信奉神明的,他是祭司的領袖、神學家、巔峰境界的大神術師。他提到這個概念,當然不是想探討神學問題,而是提醒華真行自身的處境。

華真行不是神,他只是一個有修為、有理想、肯實踐的普通人,而且還是一名在校大學生。但至少在幾裏國,他的成就超越了神明。

原先的幾裏國,各部族流傳各種巫教,還有外來勢力傳播的宗教,大家信奉各種神,但是這些神並沒幫助他們擺脫煉獄。

比如曼曼出身的海神族,原先信奉海神,後來卻發現拜海神不靠譜,想改變命運還是得加入新聯盟鬧革命,哪怕是追求修為境界,拜入養元谷才是更好的選擇。

當一個人做到了連神明都無法做到事,難免就會被人視為神明,進而對他像神明一樣期待、像神明一樣要求。就算他本人不想,某些人也會帶著各種目的將之架上神壇。

華真行從未想過要登上神壇,甚至從一開始就在盡量避免這種情況。

比如大多數普通人並沒聽過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做過的事情。又比如他虛構了風自賓這個身份,作為資本壟斷極致形態的象征。

有些決定看似是華真行自己做出的,恐怕也是源自於幾位老人家的點撥。

華真行只是不欲顯揚,並非做了什麽見不得人的事。曾懷荏這樣的養元谷弟子,當然還是能了解他的成就與功績。

有一個事實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但約高樂卻指了出來:曾懷荏的行為源自人性的至私,但她同時卻要求華真行擁有神性的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