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與星

以下內容引自《博物志》第二卷第六十四章。

在眾人眼中,大地究竟是什麽形狀呢?我們確信,大地是一個球體,被包裹在兩極之間。當然在現實中,大地有崇山峻嶺,有漫漫平原,並不完全是球體。但若用一個巨大的圓圈將這些起伏連綿的大地囊括在內,呈現出來的就幾近是一個完整的球體了。這是大自然本身的要求,與我方才所說的天空呈球形的原因並不相同。事實上,天球形成了一個中空的凹面,從四面八方將其中心的大地包圍起來;大地則是緊實的凝固體,好似要向外膨脹一般飄浮著。如果說整個世界遵從一種向心力,那麽大地所遵從的就是離心力。世界圍繞著大地永無休止地旋轉,使之形成了巨大的球體形狀。

《博物志》第二卷的內容是宇宙論,普林尼按照自古以來的宇宙四元素分類,即火風地水的分類,完成了整一卷的書寫。讀者這樣理解即可:火是星體的世界,包括太陽與月亮;風是氣象的世界,空氣、雷、虹都包含在內;地則是地球,水則是大海與河川。當然,這種分類並不嚴謹,在風的部分有時會出現火的話題,在地的部分也談論過水的內容。我剛才引用的第六十四章就是關於地的部分。不用我多說,讀者應當已然看出,普林尼的宇宙基於天動說[1],所以地球一直靜止在宇宙的中心。接下來引用的是第六十五章。

到了這裏,有學問的人與普通大眾之間就會產生激烈的爭論。有學問的人認為,人類分布在地球的四周,人與人的腳底相對,頭頂上的天空都是相似的,所有人的腳底都對著大地的中心。對此,普通大眾就提出疑問了,他們疑惑為什麽住在地球另一側的人不會往下掉。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只需這樣回答就足夠了:住在地球另一側的人肯定也覺得奇怪,為什麽我們不會往下掉呢?還有這樣一種妥協式的解釋,即便是無法理解科學的人,也能輕易接受。具體來說,地球是一顆與松果類似的不規則球體,在其四周都住著人,這樣解釋即可。不過如果有人提出下面這種質疑,那麽我們剛才討論的那些內容就全然無用了。質疑的內容是這樣的:地球本身飄浮在空中,我們身處地球之上,地球在這種情況下運作,竟然從不會掉落。

普林尼雖未使用希臘語中的“安蒂波德斯”一詞,但他在文中討論的問題,很明顯是關於對跖人[2]的。對跖人就是與我們腳底相對、在地球的另一側倒著站立的人。“安蒂波德斯”這一概念曾大大刺激了十五世紀的航海家和博物學者的想象力,原來它早已在普林尼的《博物志》中有過記錄,真有意思。順帶一提,關於“安蒂波德斯”為什麽不會向下落的疑問,十三世紀的哲學家艾爾伯圖斯·麥格努斯[3]等人也討論過。

下面的引用和平常一樣,全憑心情。出自第二卷的第二十三章,是與彗星有關的部分。

彗星當中,有類似行星那樣會動的,也有不會動的。雖然並沒有什麽固定的方位,但幾乎所有的彗星都會出現在天空的北方,特別是那片被稱為銀河的白色區域中。根據亞裏士多德的報告,有時還能同時觀看到多個彗星。但據我所知,有過這種言論的,只有亞裏士多德一人。他還記述道,許多彗星出現,預示著將有強風和酷暑。冬季裏,南邊的天空中也會出現彗星,但這些彗星沒有頭發。埃塞俄比亞和埃及的民眾曾發現過一顆可怕的彗星,並用當時的國王的名字將其命名為提豐[4]。那是一顆閃閃燃燒著的旋渦狀彗星,人們見到就感到害怕,與其稱之為星,倒不如火球更為貼切。行星等其他星體有時也拖著長長的頭發。不過那些偶爾出現在西方的天空的彗星,才是真正帶來恐怖的星體,人們都無法輕易從其散發的恐怖中逃離出去。在屋大維執政時的內亂期間、龐培與愷撒交戰期間,這顆星都有出現。除此之外,最近多米提烏斯·尼祿[5]毒殺克勞狄烏斯皇帝,繼承帝位時,也有人看到了這顆彗星。在此之後,它又出現在尼祿皇帝那不祥的統治的持續期間。一般來說,彗星飛奔的方向、受彗星影響的星體、彗星所呈現出的形狀及彗星所出現的場所等因素,都會被世人賦予重大的意義。據說,倘若有一顆彗星的形狀與長笛相似,那麽它便是與音樂有關的預兆。倘若有一顆彗星位於星座的陰影處,那麽它便是墮落風俗的前兆。倘若有一顆彗星與任意恒星構成正三角形或長方形,那麽它便是天才或學者降臨的預兆。倘若有一顆彗星位於南方或北方的巨蛇座的頭部,那麽它便是毒殺事件的預兆。

亞裏士多德在《天象論》中,將彗星分為柯美特斯(頭發星)和潑格尼阿斯(胡須星)兩類,前者尾巴較短,後者則有長長的尾巴。斯多葛學派的哲學家們又在亞裏士多德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彗星做了更多的分類。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他們把隕石和流星也都放進了彗星的行列。普林尼也犯了和他們一樣的錯。這些暫且不提,關於普林尼在這一段中提到的彗星的頭發,讀者只要理解成星星周圍出現的光暈以及在彗星後面拖得長長的尾巴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