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與珊瑚

以下內容引自《博物志》第九卷第五十四章。

珍珠在一切貴重之物中占據第一的地位,被視作頂級珍寶。珍珠主要來自印度洋,正如前文所述,那裏棲居著巨大而稀奇的海怪。珍珠從這炎熱的地方啟程,跨越多個海域,穿過廣闊的陸地,才來到我們的國度。印度人要獲取珍珠,必須到島上去采,能采到珍珠的島只有固定的幾個。最盛產珍珠的島,正如我們在環遊世界一周的部分所說,有塔普羅巴奈島、斯托伊迪斯島和印度的佩利穆拉岬。不過,最受人重視的珍珠則產自紅海盡頭的波斯灣的阿拉伯沿岸。

在普林尼看來,印度總是一個夢想之地,但若涉及珍珠就未必如此了。塔普羅巴奈島,即今天的斯裏蘭卡[1],確實有人在這裏捕獲過碩大的珍珠。斯托伊迪斯島或許也是印度洋上的一個島嶼吧。關於佩利穆拉岬,據說是斯裏蘭卡西北海岸上的一個小海角。上面的片段中還提到“環遊世界一周的部分”,這是指《博物志》第六卷關於地理的部分中,普林尼敘述近東[2]、亞洲和非洲地方志的內容。“紅海盡頭的波斯灣”這個說法挺奇怪的[3],普林尼大概是錯將紅海和波斯灣視作相連的海域了。

繼續引用第五十四章的後半段。

珍珠貝的起源及形成與牡蠣幾乎相同。據說到了繁殖期,珍珠貝受到刺激,便會像打哈欠一般張大口,吸入能使其受孕的露水。過了懷胎期,珍珠貝便會分娩,生出的孩子便是珍珠,不過這些珍珠會因吸入露水的性質而有所不同。具體來說,倘若吸入的露水足夠純粹,那麽珍珠便是光輝潔白的;但若吸入了渾濁的露水,那麽生出的珍珠也會略帶汙漬。珍珠貝懷胎期間,倘若天候狂暴,那麽珍珠的成色就會顯得暗淡無光。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珍珠是吸入從天而降的露水才受孕的,因此比起大海,天空的狀態對珍珠的影響更大。珍珠上會呈現出天上雲朵的顏色,或是吸收朝陽之光,顯得鮮艷且閃耀。天氣越好、珍珠貝吃得越飽,生出的珍珠就越大。倘若天上降下閃電,珍珠貝便會閉口不食,珍珠也會因此變得瘦小。此外,珍珠貝還會因雷鳴而突然閉口,這樣便會生出普瑟瑪克(松軟之物)。這是一種內部空洞、如同脆弱泡沫一般的珍珠。這就是珍珠貝的流產。生於月圓之時的珍珠則會有厚厚的外皮,並且覆蓋了好幾層,猶如人身上的繭。所以專業技工深諳打磨珍珠之道。令人驚訝的是,珍珠會和人體一樣被太陽曬到發紅,不知是否因為太過喜歡晴天。沉入陽光無法抵達的深海底部的珍珠,也因此能保持它原本的白色。不過積年累月,深海的珍珠也將變黃,生出渾身皺紋。人們所追求的鮮明光輝,是珍珠年輕時才具備的。珍珠若是上了年歲,變得堅硬,緊貼在貝殼上,即便是用銼刀也無法將它剝離下來。半邊圓潤、另外半邊平坦的珍珠,因其形狀而得名手鼓。我還見過人們將附有許多珍珠的貝殼做成香水瓶使用。此外,珍珠在水中是柔軟的,但一離開水,就會立刻變得堅硬起來。

珍珠貝吸收天上的露水以孕育珍珠,這故事完全是荒唐胡話,但實在太有普林尼的風格了。亞裏士多德未曾有過涉及珍珠的記述,這樣一來,或許反倒是給普林尼提供了自由發揮的空間。閱讀這一部分時,我感覺普林尼或許是將珍珠當成了與植物果實類似的事物。這讓我回想起涉及昆蟲的第十一卷中提到的、從卷心菜葉上的露水中誕生的毛毛蟲,讀到珍珠的部分時,倒是能參考這一思路。或許在古代人看來,空中的露水具有一種能力,能讓動物自然誕生。總之,我最喜歡的就是普林尼所寫的這些內容。

接下來引用第五十六章。

珍珠用著用著,便會越磨越小,若不小心對待,還會變色,這是毋庸置疑的。珍珠的所有價值,都取決於其是否潔白、碩大、圓潤、光滑及沉重。很少有珍珠能滿足這所有的條件,也極難碰見兩顆一模一樣的珍珠。喜好奢侈的羅馬人將珍珠稱為烏尼歐(天下一品),或許也正是出於此因。事實上,希臘人或是發現珍珠的蠻族人都更願意將珍珠叫作瑪格麗特。珍珠所呈現的白色也有不同種類。總的來說,產自紅海的珍珠最為明亮。印度洋產的珍珠與雲母的薄片相似,大小上則優於其他產地的珍珠。最受人贊賞的是一種名為艾克薩盧敏阿托斯(宛若明礬石之意)的珍珠。略呈長圓形的珍珠也具有獨特的魅力。如同香水瓶一般,頂端較細、末端顯得圓滾的珍珠被人們稱為艾倫克斯(梨形之意)。婦女們將其嵌於指間飾物中,或是左右耳邊各懸掛兩三顆,一臉得意滿足。為體現這種奢侈、這種令人可嘆的鋪張浪費,羅馬人甚至還用上了外語詞匯。他們將這種珍珠耳飾喚作庫洛塔利亞(希臘語中意為響板),因為垂於耳畔的珍珠會相互碰撞,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響,令人心中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