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第2/3頁)

亞裏士多德只寫過“象會在偏僻之地交配”,並未提過是“出於謙虛禮貌的性格”,更沒有給出什麽煞有介事的解釋。讀到這一部分,我便覺得普林尼顯現出要將動物擬人化的傾向,就像後世的那些寓言作家一樣。亞裏士多德當然也從未寫過象在交配後要去水中沐浴之類的內容。順帶一提,十八世紀的布封[8]沿襲了普林尼的說法,在《自然史》中寫到,“象是謙虛有禮的動物”,真是太有意思了。

接著我將引用第六章。

在意大利第一次見到象,是與皮洛士國王交戰之時。象被稱為盧卡尼亞之牛,是因為人們在盧卡尼亞地區(意大利南部)見過象,這是羅馬歷四七二年(公元前二八二年)的事了。羅馬人見到象時,已是七年後的凱旋式之時。羅馬人還在羅馬歷五〇二年(公元前二五二年)見過象。那是大祭司盧基烏斯·梅泰盧斯打勝仗時,他在西西裏島從迦太基[9]軍隊那裏捕獲了五百零二頭的象群。關於象的數量,有說法稱是一百四十二頭,還有說法稱是一百四十頭,總之梅泰盧斯用酒桶制成排筏,載著象群渡了海。維利烏斯的證言稱,這些象被送到圓形競技場戰鬥,最終死於投槍。據說是因為象太多,若是飼養太過麻煩,若是贈予蠻族國王又怒火難平,不知該怎麽辦才采取了這種方法。根據盧修斯·皮索的證言,這些象僅是被驅趕到圓形競技場中,為了緩和人們的恐懼心情,雜務工便持著不帶刀刃的長槍,在競技場中追趕它們,僅此而已。也有許多作家未曾考慮過象會被這樣殺死,至於這些象後來怎麽樣了,誰都沒有給出答案。

普林尼將年代弄錯了兩年左右,伊庇魯斯的皮洛士國王應塔蘭托市的請求,入侵意大利,正確的時間應當是公元前二八〇年。這暫且不提,至於象被稱為盧卡尼亞之牛一事,在盧克萊修的《物性論》第五卷中亦有提及,這個名字在當時似乎已是極其普遍的稱呼了。有趣的是,正如我在《聖甲蟲與蟬》中引用的那樣,鍬甲蟲也被稱為盧卡尼亞之牛。原來如此,或許是因為鍬甲蟲的觸角十分發達,向前突起的樣子與長牙象十分相像的緣故。

公元前二五〇年,後來成為大祭司的羅馬將軍梅泰盧斯在巴諾莫斯[10]抵禦了迦太基軍隊的攻擊,並捕獲了許多羅馬人害怕的戰象,這也是很有名的故事了。為了紀念梅泰盧斯的勝利,羅馬的貨幣上還印有梅泰盧斯站在由兩頭象牽引的戰車上的模樣。話又說回來,將捕獲的象群帶回羅馬也就罷了,不知如何處置,便用長槍將其刺死,這事情光聽著便覺得愚蠢。

下面引用的是第十章。

人們都相信,象的懷胎期長達十年。不過,據亞裏士多德的說法,其懷胎期為兩年,一次只能產一頭小象。象能活兩百年,有時還能活三百年,自六十歲起便算作成年。它們大都喜歡水,常在河邊棲息,但因身形巨大,無法遊泳。此外,象不耐寒,這是它們最大的弱點。象還容易患鼓腸和腹瀉,卻完全與其他疾病絕緣。我所查閱的資料稱,象只要飲用油脂,就能將刺進身體的箭排出體外,但出汗時就會有些費勁。象能吃土,但必須逐漸進食少量,慢慢適應,否則便會喪命。它們還吃巖石,但最愛吃的是樹幹。象還會用額頭推倒高聳的椰子樹,以吞食椰樹的果實。當然,它們吞食時只用口,呼吸、喝水、聞嗅時,會酌情將鼻子當作手使用。在一切動物中,象最討厭的是鼠。只要見到有鼠碰過它們飼料桶中的草料,就不願再食用桶中的食物了。象喝水時,倘若不小心吞進了席爾多(水蛭),便會遭受極大的痛苦,在象看來,沒有比這更痛苦的事了。事先聲明,席爾多便是最近被人們稱作參古伊斯加(吸血蟲)的東西。水蛭一旦在其他動物的呼吸道中棲居下來,定會帶來難以忍受的痛苦。

關於這一章節,與其討論其內容在動物學層面上的正確性,不如將目光放在古代人的想象力上,這樣也更有益處。話說回來,古代人的想象力真是平凡得令人意外。我雖未聽聞象能吃土、吃巖石,倒是聽過鴕鳥吃石頭的傳說。一想到連鴕鳥都能吃石頭,就覺得象吃土還是吃石頭什麽的,一點也不出奇了。希望讀者也能懷著這樣的心情繼續閱讀下去。接下來引用的是第十章的後續內容。

象背上的皮膚非常堅硬,但腹部的皮膚卻格外柔軟,且皮膚上並無覆毛。就連用於驅趕纏人的蠅蟲的象尾上也沒有生毛。象雖說軀體巨大,卻一樣難逃蠅蟲騷擾之苦。不過,象的皮膚上生有菱形的褶皺。它能用體味招蟲,讓昆蟲聚集在自己舒展的皮膚上,然後突然皺起皮膚,將昆蟲擠死在褶皺裏。這樣一來,就無須依靠尾巴、鬃毛及覆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