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瓶中惡魔(第4/5頁)

“你一直說那些樣本的年齡超過一億年,那你記得最大的值是多少嗎?”

“這個當然了,因為印象很深嘛。”於衛祥脫口而出,“我記得其中有一塊褐色巖石,直徑大約有二十厘米。它的外表包有一層殼,應該是從原始巖層上脫落後沉積形成的。外殼的年齡要近很多,大約是七億年。”

“等等。”杜原插話道,“你說的是外殼,按這個意思,巖石內核的年齡還大於七億年。”

“這個當然啊。測定出來的內核部分的年齡下限是距今十三億年。”於衛祥肯定地點點頭,“據我所知,這樣古老的巖石只在格陵蘭島、非洲以及澳洲有過發現記錄。”

“你問過江哲心他做這些測定是為什麽嗎?”

於衛祥想了想,有些遲疑地搖了搖頭,“這個我還真沒問過。因為我當時覺得這不需要問。大家都知道他是氣象專家,所以我很自然地認為這些測定跟古氣候學有關。”於衛祥擡眼望了望杜原,“難道不是嗎?對了,過了這麽多年,你們突然問起這些,倒讓我覺得有些不大對勁兒。研究古氣候好像不會搞到這麽久遠吧?”

杜原有些慌張地擺擺手,“其實你的判斷大體沒錯,江哲心當時的確是在研究一個古氣候的課題,只不過比別人深入了很多,所以不那麽容易理解。”

“理解,理解。”於衛祥突然露出微笑,“這有什麽不好理解的。對普通人來說,十三億年的確長得不可思議,但在我們地質領域這根本不算什麽,在我們所的陳列室裏就存放著一個超過三十億年的巖石標本,是地質所以前一位老所長搜羅來的,那時候地質所和地球物理所還是兩個獨立的單位呢。”

杜原眼睛一亮,“江哲心對這個標本感興趣嗎?”

“當然感興趣。不過,我們可沒敢讓他研究這塊巖石。”

“為什麽?”

“是這樣,對所有的樣本,江哲心除了要求測定年齡,還要求做氧同位素測定。你應該很清楚,這種測定是需要做分餾的。為了數據準確,最好取樣本中心那部分,以避免外界汙染物的影響,這樣對樣本的損傷太大。所以,”於衛祥呵呵笑起來,“這樣的鎮所之寶肯定不能拿來做這種測定。當時我們所長擔心死了,怕發改委硬來,如果那樣會很難辦的。不過還好江哲心並沒有強求,只是顯得頗為遺憾。”

杜原若有所悟地點頭。看來到地質地物所這一趟算是不虛此行,至少他現在漸漸明白了江哲心在做什麽。人人都知道氧這種元素,但很少有人知道世界上其實有十二種氧原子,從氧13一直到氧24,一共存在十二種氧同位素。其中只有氧16、氧17和氧18能夠穩定存在,而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這三種氧同位素的比值是不一樣的,通過研究那些封存在冰層或是巖石中的氧,人們便可以間接地知道當時的氣候環境。不過這種實驗對樣本的要求極其苛刻,因為任何一點兒來自外界的汙染都會極大地影響最終結果的準確性。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哪怕僅僅是混進去幾個細菌,也將使得測定變得沒有什麽意義。

這時於衛祥又點起了一支煙,杜原掃了眼煙灰缸,不禁想起總務處的提醒。於衛祥注意到了杜原的眼神,有些了然地說:“他們以為我不知道,其實我的病我最清楚了。”

“病?什麽病?”杜原倉促答話。

“肺癌,算是晚期,腫塊直徑五厘米。”於衛祥語氣平靜,像是在敘述別人的事情,“我知道自己時間不多了。這個病是例行體檢時發現的,半個月前的事。說起來也怪,一般這種病會咳得很厲害,聲音也會變得嘶啞,還會咯血什麽的,我卻偏偏沒有這些症狀。一個醫生朋友告訴我說,的確有極少數病人是我這種情況。”於衛祥吐出個煙圈,“看來老天爺還算不錯,讓我少了很多痛苦。”

杜原一時語塞,不知道該說什麽。末了,他幾乎是本能地指著煙灰缸說:“那你還抽這麽多煙。”

“據說現在戒煙能讓我多活一年半載。”於衛祥咧了咧嘴,“也許搞地質的人的時間概念和常人不一樣吧,一年的時間,澳大利亞與北美洲之間的距離大約能增加一厘米的樣子,除了靠衛星精密測量,世上有誰能覺察到?反正我覺得這麽丁點兒時間實在是太短太短了,不值得為了它改變幾十年的習慣。與其難受地過兩年,還不如痛痛快快地活一年。哎,其實說起來,整個人生不過就那麽幾十年,也是很短很短的。”

“是的,很短。”杜原下意識地說,“就像蜉蝣。”

“蜉蝣,你說的是那種朝生暮死的蟲子嗎?”於衛祥插話道,“我還記得以前背過的《詩經》裏的幾句: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不過你是從哪裏來的這種感慨呢?你又沒有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