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銀河系支架(第2/6頁)

在美國同中國合作之前,“腦域”系統一般保持一百萬至兩百萬的日常“腦當量”,這其中大約二十萬是軍人,另外的則是以支付酬金的方式招募。躺在特制的床上睡一覺就能拿到酬金,還是能吸引不少人參與。只是令參與者稍感納悶的是,平常睡一覺後會覺得精神飽滿,而在這裏睡醒後卻似乎更加疲憊。現在由於中國等多個國家的加入,“腦域”系統的日常“腦當量”已經上升到了一千四百萬,再加上“微連續”等最新數學工具的引入,使得整個系統的各項性能得到了驚人的提升。如果說SKA是地球有史以來誕生的最強大的“觀測者”,那麽“腦域”系統就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意識”,而兩者結合的結果,便是現在的“強觀察者量子光斑系統”。

同每次進入系統一樣,杜原又下意識地朝腳下看去,但進入眼簾的只有另一個方向的滿天繁星。他的身軀已經消失,所能掌控的只有一雙眼睛。杜原不知道自己此刻在朝哪個方向飄移,他覺得自己就像是一粒灰塵。不過杜原立刻發現了這個念頭的矯情——置身宇宙,一個人是算不上塵埃的,如果非要用這個詞,那麽充其量算是佛經裏所謂的“塵中之塵”罷了。

“強觀察者量子光斑系統”生成的銀河系和人們平時肉眼所見有很大不同,因為它的主要信息來源不是基於可見光。太陽系位於銀河系的邊緣,距銀心大約三萬光年。從地球望向人馬座方向便是銀河系的中心,在銀河系範圍內,那個方向大約存在兩千億顆恒星,而在相反的方向只有幾百萬顆恒星,數量相差約十萬倍。但人們從地球看過去,兩個方向上的星空可見光亮度卻幾乎沒有什麽差別。正因為這樣,早期研究銀河系的天文學家如赫歇耳等人一直誤認為太陽系處於銀河系的中心,而後來的美國天文學家沙普利也因此大大高估了銀河系的大小。之所以會這樣,是由於巨大而昏暗的塵埃雲將銀心的大部分遮擋住了,地球上的人類因此無法目睹壯麗的銀河中心。在銀河系外圍區域,這種塵埃氣體雲占據了一半以上的質量,所以人們才只能看到銀心光亮的萬分之一。這樣的情景直到荷蘭天文學家範得胡斯特發現了氫原子能態變化效應後才得以改變,他提出氫原子偶爾在碰撞時會改變它們的能態,並在改變能態的過程中放射出光譜中射電部分的微弱輻射。一個氫原子大約一千一百萬年改變一次能態,這個時間聽起來長得似乎難以觀測,但由於氫是宇宙間存量最多的物質,星系空間存在著數量巨大的氫原子,因而每時每刻發生的這種輻射的總量非常可觀,能夠被連續探測。範得胡斯特計算出這種輻射的波長是二十一厘米。1951年,哈佛大學的珀塞耳和尤恩實際探測到了這種氫輻射。雖然射電天文已經發展了很多年,但核心技術仍然是接收氫的二十一厘米輻射。而在SKA和“腦域”共同構建的“強觀察者量子光斑系統”中,最終呈現在杜原面前的效果宛如魔幻。

杜原眯縫著眼望向銀心處。權限提高之後,他看到的畫面同以往已經完全不同。現在銀河中心方向的光度大幅提升,即使在系統做了相應處理之後仍然顯得刺目。“強觀察者量子光斑系統”生成的恒星按能級不同,由暗紅直到亮白,而像塵雲等稀薄物質則表現為極淡的橙色。

操作著導航鍵,杜原朝著某個方向滑動。無數星辰飄浮著掠過他的身旁,每一顆恒星都是規模不亞於太陽的偉大存在,而銀河系中這樣的存在超過兩千億個。佛經裏曾說過,一日一月照耀之下為一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組成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則為大千世界。如此簡單計算一下,銀河系的規模至少是兩百個大千世界。

現在杜原已經知道,這一刻的自己並不是簡單地待在地球的某個位置“觀測”太空。實際上,當意識聯入“強觀察者量子光斑系統”後,自己就已經成了一枚量子光斑,被映照到了SKA觀察到的真實宇宙圖景當中。量子糾纏現象中的超距作用早已證實光速並非不可逾越。而對於投射的量子光斑,理論上可以在一瞬間“真實”到達宇宙的任何地方。當然,現有系統還做不到這一點,原因在於目前SKA的觀測能力有限,只有在能被SKA清晰觀測到的地方,“腦域”系統制造的量子光斑到達那裏才有意義,否則即使到達也只能是觀測到一些模糊不清、沒有價值的東西。

置身於壯美的宇宙之中,杜原心中不禁湧起一陣悠長的感喟。實際上,人類的科技文明能夠發展到今天是一種極小概率事件,且不說災變的影響,就算地球能夠在一個安寧的環境裏存在幾十億年,也並不能保證人類就一定能取得科技上的重大進步,一些看似影響極小的因素往往能完全阻斷智慧生物的進步。舉例來說,銀河系中的雙星系統遠多於太陽這樣的單星,也就是說,如果銀河系中的另一顆行星上存在生命,它更可能是屬於一個雙恒星系統。行星上一旦出現生命,那麽進化出智能生命幾乎是必然的。先是只有三百零二個神經元的隱杆線蟲,然後是擁有九十六萬個神經元的蜜蜂大腦,再後來是擁有五千萬個神經元的老鼠大腦,最終是擁有八百五十億個神經元的人腦。這個過程也許很漫長,但其過程卻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天塹。實際上,真正的阻礙是在此之後,在雙星或多星系統中,智能生命的科技進步將遇到某些極難克服的障礙,它們也許能學會制造工具,也許可以發展出農業,也許會創造文字,也許還會發展出自己的數學……但是,它們的天文學和物理學發展必定會被嚴重拖延。試想一下,如果地球處在雙恒星系統中,那麽由於白天很長而黑夜極短(甚至可能根本不存在黑夜和星空),第谷就算再勤勉,也絕對無法積累足夠的天文觀測資料,於是開普勒就會嚴重缺乏相關的研究材料。同時,由於雙星系統中行星的運轉軌道過於復雜,開普勒恐怕窮其一生都不可能總結出開普勒三定律,而如果沒有開普勒三定律作為基礎,牛頓的腦袋就算被蘋果打中一千次也創立不了萬有引力定律。而如果沒有了牛頓……所謂的現代地球科技文明還可能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