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銀河系支架(第3/6頁)

杜原繼續飛馳著,他的目標就在前方。只有通過“強觀察者量子光斑系統”才會發現,真正的宇宙巨怪並不是體積千倍於太陽的藍巨星,也不是星系中心的巨型黑洞,甚至不是包裹著重重謎團的類星體……這些星體占據的空間固然可怖,但它們都不能與星際塵雲相比——一旦置身浩渺無邊的星際塵雲,讓人感到的會是墜入萬丈深淵的絕望。獵戶座塵雲以前被稱作獵戶座大星雲,1656年由荷蘭天文學家惠更斯發現,視星等4等,距地球一千三百六十光年左右,編號M42。由於內部包含許多明亮星體,獵戶座塵雲肉眼便可看見,是全天亮度排名第二的彌漫星雲。但非常奇怪的是,在望遠鏡出現之前,甚至包括中國古代那些非常盡忠職守的司天監在內,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留下過關於它的文獻記載。在現代天文學發展的早期,宇宙中所有雲霧狀天體都被稱作星雲。後來隨著望遠鏡觀測水準的不斷提高,人們才將這些雲霧狀天體更準確地劃分為星團、星系和星雲三種類型。現在所說的星雲,一般單指由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結合成的雲霧狀天體。不過歷史的慣性實在是太強大了,許多時候“星雲”這個詞仍被誤用,比如著名的仙女座星系就常常被稱作仙女座大星雲。而在“強觀察者量子光斑系統”裏,為了避免類似的誤會,所有的彌漫星雲均統一稱作塵雲。

一般的彌漫塵雲的內部物質非常稀薄,平均每立方厘米甚至不到一百個原子,大大低於人類在實驗室裏所能獲得的真空的標準。但這只是平均值,大多數彌漫塵雲的直徑都能達到幾十光年之巨。在這樣廣闊的範圍內,引力的作用使得物質的分布很不均勻,有些區域實際上具有相當的物質密度。在這些區域,原子因為密度較大,已經可以結合成分子而形成星際分子雲。而在某些孕育原始恒星的孵化場地帶,物質密度更是會大幅增長若幹個數量級。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年老的塵雲在引力的作用下持續收縮上億年之後,物質密度更是大得多。

現在杜原置身於一片濃密的星塵之中,一時間他覺得世界似乎已經遺棄了自己,四周無邊無際的橙色霧靄彌漫了每一寸空間。即使是宇宙間最明亮的巨星這時也暗淡下來,成為布景上一個個可有可無的斑點,如同暗夜中的遠方燭火,而絕大多數普通恒星則是完全沒入蒼茫之中,再也無法分辨。

杜原突然想起小時候的一個冬夜,父親開車帶他急著趕回幾十公裏之外的家。那是一條建成很久、已經有些破敗的老路,一路上不時的顛簸幾次讓杜原從瞌睡中驚醒。他正迷迷糊糊時,發現車停了下來,父親叫他下車。杜原問為什麽,父親說這一帶的霧實在太大了,根本看不清路面,怕出事,需要有人在前面引路。杜原懵懵懂懂地下車,一陣寒風讓他清醒了些。路邊是一條很寬的河,這種河谷地帶到了冬天常常會起大霧。父親在身後打著車燈,杜原那時候的身高只有一米二三的樣子,在這樣的高度上就著燈光也只能勉強看清路面上的白線。杜原深一腳淺一腳地順著白線朝前走,父親在身後緩緩地跟著。偶爾杜原擡頭看看別處,但除了白蒙蒙的一片之外,他什麽也看不見。風不大,但空氣很冷,吸到肺裏刺得人不舒服。父親在後面看著瑟縮著身子的兒子,他當然不願意兒子受這個罪,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就這樣被車燈照著,杜原也不知道走了多長時間。在這樣的環境中,人的感覺會變得有些奇怪。有那麽幾次,年僅九歲的杜原突然產生了一種無比清晰的幻覺——他覺得自己的身體似乎變得很小很小,像是浮在白霧裏的一粒灰塵,而除了自己以及身後的那束燈光之外,整個世界都已不復存在。很多年之後,杜原第一次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圖書館裏讀到量子力學哥本哈根學派對世界的詮釋:不能觀測即是不存在。他第一時間就想起了那個寒冷的河谷冬夜,以及濃霧中與世隔絕的小小的自己。

在橙色雲霧中,杜原很快便失去了方向感。獵戶座塵雲直徑十六光年,質量大約相當於十萬個太陽系,杜原已經不知道自己處於哪個部分,只有依據塵雲較為稀薄區域偶爾顯露的亮星才能做出大致的判斷。這些亮星由塵雲孕育,年齡基本都沒有超過一百萬年。偶爾還會見到幾顆表面溫度只有幾百攝氏度的原恒星劃過,發出非常微弱的光,如果用人類的年齡來做對比,它們連幼年恒星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恒星的胚胎。

杜原操縱著導航鍵,盡量保持方向不變。不知過了多久,他終於漸漸脫出橙色的包圍,星光重又變得藍白刺眼。杜原稍稍修正一下方向,繼續飛速前行。他一路無視那些不斷掠過的星辰——同他即將到達的地方相比,這些巨大的存在算不上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