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冰河實驗

這裏是贊比亞、坦桑尼亞、馬拉維三國交界處的一處淺丘地帶,本來就不濃密的樹叢被砍倒拖走,草地也被翻開,露出棕紅色的土層,像是給原野鋪上了一張工藝拙劣的地毯。到處都在施工,現場馬達轟鳴,戴著安全帽的工人四下忙碌著。冷淮一行人沒有在工地停留,而是直接進入幾百米開外的“黑巢”。

杜原上次來非洲已是四年之前,對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他始終懷有難以言說的情感。有生以來杜原見到過的最古老事物是一塊來自非洲的巖石標本,至今他仍清楚記得自己在博物館裏面對那塊形成於二十八億年前的巖石時內心發出的驚嘆。

在“黑巢”入口處的第一道消毒間裏,除了冷淮和杜原,還有一位神色嚴肅的中年人。杜原一邊穿防護服一邊四下張望,發現房間的四周都架著監控頭,看來這裏的安全措施很嚴密。“太平門計劃”在全球多處特別選定的地點都有一些分項目。冷淮此次是陪同中國農業部的張司長前來考察,杜原突然提出想一同前往,經過請示,上面同意了。本來冷淮對此不太贊成,杜原知道冷淮是覺得時間寶貴,希望他留在基地繼續天年的研究,但杜原很堅持。

“黑巢”是“新生物圈2號”的綽號,這來源於它漆黑的外表。杜原回想著之前看過的資料,“黑巢”占地大約兩萬平方米,主要的建築材料是納米玻璃。這種新材料的最大特點是具有優異的絕熱性能,超過自然界中的絕熱之王鉆石,而光線卻能夠毫無阻礙地穿越它。由於太陽光線幾乎都被吸收了,所以從外面看它整體呈現為黑灰色。材料的另一個特殊性能是可以根據加上的電壓改變透明度。直徑一厘米的碳60纖維作為加固材料規則地散布在這層膜的外壁上,纖維間距很開,從外形上看,“黑巢”很像一張被來自地底的風吹得朝上膨起的黑灰色蜘蛛網。

生物圈計劃開始於二十世紀。第一個模仿地球生物圈的“生物圈2號”實驗室建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東北部的沙漠戈壁上,是一個完全和外界隔離的“微型地球”,目的是為在其他星球上建立人類能夠生存的環境做先驅實驗。當時還沒有什麽納米材料,杜原在資料上見到過那幢主要采用鋼架和玻璃建造的巨大建築,主體外形有點兒類似阿茲特克式金字塔。“生物圈2號”從字面上容易被理解為人類建立的第二個生物圈項目,但這是一個誤解,“生物圈1號”的確存在,就是地球本身。“生物圈2號”實驗後來失敗了,它不僅無法實現能源自給,最後就連維持正常的氧氣含量也做不到。而現在的“新生物圈2號”項目於十年前啟動,三年前開始正式運行,根據相關的報道來看,實驗非常成功。

李欣這次也隨行,但他不是技術人員,所以就留在外面。其余三個人在甬道裏換好密封服、戴上氧氣瓶後,從七號門進入,這樣做是為了保持“新生物圈2號”與外界的隔絕。杜原來之前查詢過資料,知道“新生物圈2號”內部建造了海洋、沼澤、雨林、平原、沙漠共五種原始生態環境,養殖了超過七千種動物、植物,這些動植物之間有著極復雜的依存關系。

進入後的第一感覺是,正午的天空立刻變得陰暗,仿佛一下子到了黃昏。太陽依然懸在天頂的位置,但卻失去了炙人的力量,仿佛是透過冬天的薄霧所看到的情形。環顧四周,杜原幾乎懷疑自己走錯了地方。從字面理解,“新生物圈2號”應該是充滿生機的世界,但此時映入杜原眼簾的卻是一片不毛之地,即使是戈壁大漠或是北極苔原也比眼前這片荒地多一些生機。以前的“生物圈2號”實驗雖然失敗,但肯定也比眼前的狀況好得多。雖然當時人們希望培養的一些有益生物滅亡了,但諸如老鼠、蒼蠅、牽牛花等物種卻非常繁盛。而現在杜原進來半天了,不要說老鼠,連蟑螂都沒看到一只。高於十厘米的植物全部呈現枯萎狀態,只有在接近地表的地方稀稀落落地散布著薄薄的綠色,是苔蘚和地衣。

“歡迎光臨生命禁地。”迎上前來的一位身著白色工作服、體態臃腫的黑人男子笑了笑。他年紀接近五十,面容憔悴不堪,說著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語,“我是馬裏安·恩古瓦比,‘新生物圈2號’研究員。我們本來有八個人,但是現在這裏的生態已經無法支持這麽多人的生存。老實說,我現在最想幹的一件事情就是搶下你們的氧氣管痛快地吸兩口,只可惜實驗規程不允許。不過,過不了兩天我也該離開了。”

“不是說你們的實驗很成功嗎?怎麽成了這個樣子?”杜原突兀地問道。話一出口他便有些後悔,覺得這樣不太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