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第二十二章 伊登城(第3/4頁)

傍晚,一行人在布拉布拉山山腳下的雲卡拉河畔歇息了。幸虧麥克納布斯少校打到一只大老鼠,晚餐才得以解決。這種老鼠叫作“刺巢鼠”,是野味中的極品,肉嫩味香。這種刺巢鼠差不多有羊那麽大,它的名聲一定比羊大。奧比內把它烤熟了,但肉量畢竟有限,連骨頭碴也吃光了。

23日,眾人更加疲憊,但意志不減,堅持上路。繞過山腳後,眼前是一大片漫漫草場,草長得如鯨須,盤根錯節,宛如一片箭林。必須用斧砍,火燒,才能通過。

這天早上的早餐就成問題了,大家不得不空著肚子走,路上矽石成堆,四處一片貧瘠,加之天氣悶熱,一行人一小時還走得不到半英裏路。要是像這樣沒吃沒喝的,一天走到晚,恐怕大家都會倒在路上爬不起來。

天不絕人,沒有過不去的坎兒。正在這饑渴難耐之時,他們來到了一片灌木叢中。這是一種膜苞石頭花(1),成珊瑚狀,結有莢果,果內水分豐富。眾人喝了個痛快,精神恢復了許多。

至於吃的,就像土著人那樣,他們找到了在沒有蟲、蛇、鳥獸吃的情況下所賴以維持生命的一種東西。巴加內爾在一條幹河溝裏發現了一種植物,他曾在地理學會的同事面前提到過。這種植物名叫“納豆”,葉子像苜蓿,開隱花,葉下長有芽胞,大小如扁豆。用塊石頭軋碎後,就成了粉狀,可制成粗糙的面包食用。以前柏克和金格在內陸的荒野裏就是靠這種納豆維持生命。這裏遍地是這種納豆,因此,奧比內弄了許多芽胞貯存起來,往後幾天就不愁餓肚子了。

第二天,24日,穆拉第的傷口基本愈合,可以不用別人攙扶自己走一段路了。再走10來英裏路就是德利蓋特,當晚就在新南威爾士省邊界露宿了,此處正位於東經149度。

夜裏,淫雨霏霏,一連下了好幾個鐘頭,大家渾身淋透了。突然,約翰·蒙格爾斯發現了伐木人留下的一幢破棚屋,可以避避雨。這棚屋是用樹枝和茅草搭成的,一行人便鉆進去歇息。威爾遜想生火烤納豆面包,於是就去拾了些幹樹枝,不巧,這些幹樹枝怎麽也燒不著,原來這樹枝中含著大量的礬質,根本點不著。這就是巴加內爾曾說過的那種不能燃燒的木頭。因此,燒不著火,自然也吃不上面包,烤不了衣服,大家只好裹著濕淋淋的衣服睡覺。笑翠鳥(2)在高高的樹枝上嘰嘰地笑,仿佛是在譏笑這幫不幸的人兒。

豈止不幸,哥尼納凡一行簡直是倒黴透頂了。兩位女士雖然裝作雄赳赳的樣子,但她們的體力已漸漸耗盡,已邁不開步子了,只是連拖帶爬地前行。

第二天,天剛朦朦亮,一行人就出發了。11點到了衛斯理鎮,從那裏可以望見德利蓋特,距圖福爾德就只有50英裏了。

在德利蓋特鎮上,很快就找到了交通工具。再過24小時,哥尼納凡一行就可以趕到圖福爾德了。這裏離海岸不遠,哥尼納凡心中燃起了希望。如果鄧肯號稍晚一點,他也許還能搶在鄧肯號之前趕到海灣。

中午,大家美美地飽吃一頓飯後,便搭上了一輛由五匹壯馬拉的大型郵車駛出了德利蓋特鎮。車夫們聽說會多給些小費,便一個勁兒地策馬飛奔。公路保養得十分好,路很平坦。每10英裏就有一個驛站,每個驛站頂多停留兩分鐘。車夫的心中似乎與哥尼納凡一樣也燃燒著那團熱火。他們以每小時6英裏的速度奔馳了一下午和一晚上,很快就抵達了目的地。

第二天,旭日東升,海濤聲已隱約可聞,預計離大洋不遠了。郵車需要繞過海灣才能到達37度線上的海岸,即湯姆·奧斯丁應當把船開來接應他們的地方。

大海一出現在眼前,眾人的目光一齊投向海面,希望能出現個奇跡,像一個月前在阿根廷海岸的科連特斯角外一樣,能看見鄧肯號在海面上遊弋。

地平線上是水天一色,大家望來望去在那廣闊無邊的海面上什麽也沒有看見,連一張帆影也沒有。

也許湯姆·奧斯丁覺得海上的風浪太大,應該在圖福爾德的內港拋錨,港外不夠安全呢?

“去伊登!”哥尼納凡說。

郵車立刻右轉彎,朝環海灣的馬路駛去,直奔5英裏外的小城伊登。車夫在離那標志港口的燈塔不遠處停了下來。碼頭上雖然停有好幾條船,可沒有一條船掛著瑪考姆府的旗幟。

哥尼納凡、約翰·蒙格爾斯、巴加內爾一齊下了郵車,直奔海關,要求海關工作人員查一查近幾日進港船只登記簿。結果發現一星期來沒有一只船進入圖福爾德港灣。

“難道船還沒有起航嗎?也許我們已經趕在前面到達了!”哥尼納凡滿懷希望地說道,他不願意朝絕望的方面去想,這也是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