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高空遇險 第十七章(第2/4頁)

“是的,”通訊記者接著往下說,“我們現在要做的是炸海島……”

“炸海島?”潘克洛夫大聲地說。

“至少是要炸掉一部分。”史佩萊回答。

“現在聽我說,夥計們。”工程師說完,就向大家公布了視察的結果。

按照工程師的說法,在眺望崗下邊的花崗石壁裏,肯定有一個或大或小的山洞。他計劃著把石壁穿開然後深入到裏面去。要實現這個目的,首先就得鑿出一個較大的出口,讓湖邊降低一些,然後把急流通過的山洞清除。所以要制造出一種能在岸上的其他部位炸出一條深溝的炸藥。這就是史密斯準備要做的事情,他要充分利用自然界提供給他的礦物。

不用多說,這個計劃得到了大家一致擁護,其中潘克洛夫尤其欣喜若狂。史密斯所要進行的大規模工作——炸開花崗石壁、制造人工瀑布這些事,無不合乎水手的胃口。既然工程師現在需要化學藥品,水手就像曾經變成泥水匠和皮匠一樣,搖身一變成了化學家。凡是大家需要什麽,他就會去幹什麽,正如他曾經對納布說過的,要是真有必要,即便是“舞蹈和禮儀教師的工作我也能夠擔任”。

首先,史密斯讓納布和潘克洛夫去取儒艮的油,它的肉則被留下來食用。出於對工程師的信任,他們都是一言不發地馬上就去行動。賽勒斯·史密斯、赫伯特和吉丁·史佩萊幾分鐘以後也帶著筐子往煤層出發了,那裏的過渡地層裏富含大量的黃鐵礦石,上一次,史密斯就曾在那裏找到過一塊這類的標本。他們把礦石運回“石窟”耗費了一整天的時間,傍晚的時候,已經有好幾噸的礦石運抵了“石窟”。

第二天,5月8日,工程師就開始了工作。這些黃鐵礦石的主要成分是炭、火石、鞏土和硫化鐵,其中含量過多的是硫化鐵,必須要把它分離出來,使它盡快地變成硫酸鹽。取得硫酸鹽之後,就可以把硫酸蒸餾出來了。

取得硫酸就是他們的目的。硫酸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原料,根據硫酸消耗的多少,就可以估算出一個國家工業生產的情況。硫酸的用處之大簡直說不完,它可以用來制造蠟燭、鞣制皮革等等,可是這一次工程師把它留起來則另有用處。

在“石窟”的後面,賽勒斯·史密斯找了一塊平坦的地方。他鋪了一層樹枝和木柴在上面,然後堆了幾塊黃鐵礦石在上面並把它們互相架起來,又把事先打好的、核桃大小的碎黃鐵礦石薄薄的一層蓋在上面。

完成了這一步之後,他們就點著了木柴。熱度讓含有炭和硫磺的片巖很快就燃燒了起來。他們之後又添加了幾層新的碎礦石上去,堆成了一大堆,把幹土和野草蓋在外面,還留好了通氣的窟窿,就像是在把一堆木柴燒成木炭似的。

硫化鐵變成硫酸鐵、鞏土變成硫酸鋁,要完成這兩個過程至少需要十天到十二天的時間,在經過了上述的安排之後,他們就不再照料而選擇讓它們自己變化。能在水中溶解的是硫酸鐵和硫酸鋁,可是其他如火石、焦炭、灰渣等是無法在水中溶解掉的。

這項化學工作在逐步進行的同時,賽勒斯·史密斯手裏的其他工作也在繼續著,他們恨不得一下子就取得成功,所以幹得非常起勁。

儒艮身上的脂肪被納布和潘克洛夫全部取了下來,裝到了大陶土罐裏。現在需要用堿化的方法從脂肪裏把甘油分離出來。要把這項工作完成,一定得需要小蘇打或者石灰。其中的任何一種與脂肪作用都可以讓肥皂形成,並分離出甘油來,而這種甘油現在正是工程師所想要得到的。其實要是想用石灰倒不是很困難,可是通過這樣所得到的肥皂是石灰質的,在水裏無法溶解,因此根本沒有什麽用處。要是利用小蘇打,就可以得到一種能夠溶解並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肥皂。作為一個從實際出發的人,賽勒斯·史密斯是寧可要費點兒事也要想盡辦法弄到小蘇打的。這很困難嗎?並不如此,因為岸邊有很多的水生植物,有海篷子、番杏和各種漂到岸上來的馬尾藻科植物。他們收集到大量這種植物,然後把它們曬幹,放在露天的坑洞裏面焚燒,許多灰色的粉末就產生了,這種物質就被人們稱為“天然小蘇打”。

工程師用這種小蘇打和脂肪化合,就得到了可以溶解的肥皂,並且還得到了中性物質——甘油。

可是這並不代表一切就大功告成了。出於為將來的工作考慮,賽勒斯·史密斯還需要硝酸鉀,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硝鹽,也被稱為硝石鹽。

賽勒斯·史密斯需要的硝酸鉀可以用硝酸和碳酸鉀化合制成,從植物灰裏面很容易就可以提取到碳酸鉀。可是硝酸並不是那麽容易就可以得到的。好在赫伯特在富蘭克林山麓發現了一個硝鹽的礦脈,他們只需要把這種鹽提煉一下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