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負擔(第3/6頁)

“偉大工程與視覺錯覺相結合的產物。”為了能夠蓋過風歌讓簡聽到,弗雷迪高喊著說,“配重和精妙的光影效果讓它看上去比實際更輕、更不結實。我向你保證,它已歷經百萬年的風霜,是非常穩固的。”他遞給簡一副耳塞,既可以屏蔽外界聲音又可以無線通話。

他們倆開始攀登。兩人身上連著一根安全繩,在對方攀爬時輪流把自己固定在塔身上。冷卻服發揮了作用,他們逐漸高過周圍的遺址和沙漠,簡並不覺得炎熱。有了耳塞,他們聽不見風歌,但可以通過自身的骨骼感受到震動。

“他們不掌握先進技術為何能造出如此奇觀?”簡問。

“他們並不原始。”弗雷迪說,“下邊經營廟宇和主題公園的家夥們扯些偽科學和故作神秘的謊話,可能讓你覺得樓若星人是某種類似古希臘人或瑪雅人的外星生物,可是有很多證據表明他們擁有很高的技術水平。比如,我們看見他們通過大規模農業、礦業、道路、水壩、運河和類似工程,深入改造行星表面的印跡。對土壤中金屬沉積物的測量顯示,他們後期的建築由鋼材和類似混凝土的混合材料構成,只不過經過一千年它們就被侵蝕殆盡。根據大氣碳含量,我們認為他們不曾廣泛使用化石燃料,不過這個結論也是一個熱門的爭論。你不用化石燃料也可以進行工業化。”

“你們怎麽沒發現引擎或者更加‘現代化’的東西?”

“這裏的考古學跟地球上的完全不同,不僅因為樓若星人不是人類,還與時間尺度息息相關。100多萬年的時間間隔,比地球上高等文明的考古學家所要面對的長得多。對記錄而言,這有相當大的影響。你覺得最經受不住時間考驗的現代物品究竟是什麽?鋼鐵會生銹,混凝土會被沖走,塑料會在紫外線下腐爛分解。可是石質結構——陶瓷也許也是其中一種——在合適的氣候裏差不多可以一直存在。假如人類明天全部離開地球,那麽100萬年後,外星探測器會發現大金字塔的遺跡是我們最後的遺產。”

“你是說這些石塔是由古老的樓若星人建造,而不是他們更先進的後代所建?”簡問道。

弗雷迪搖搖頭:“我們不知道。與這些螺旋塔相關的工程學十分先進。這些石頭似乎也被認為進行過工業釉化處理,防止濕氣滲入,減緩侵蝕。很難想象處於發展最初階段的樓若星人如何掌握這種技術。我們人類大部分停止使用石頭建造,不意味著樓若這種外星文明也會走上同樣的道路。”

簡開始想象工業化的人類在沙漠裏建造巨大的石碑,不能住人的花崗巖結構只能隨風歌唱。她覺得這種事難以理解,所以外星人才會這麽幹。

“那你知道他們為什麽建造螺旋塔嗎?樓若星人信仰什麽?”

弗雷迪苦笑了一下:“我們一點兒也不清楚,樓若文明留給我們的線索太少,冰河時代、地震、大範圍的侵蝕摧毀了他們大部分的建築,只有少數幸運的石質結構留在了地質穩定點上,比如這些遺址。

“至於他們的思想和信仰,我們只有《樓若傳奇》的片段能體現。他們肯定在自己的時代創造過無數的文學、美術和音樂作品,可我們現在只有他們所寫的幾段公案和無盡的風歌。”

他們到達通天塔頂,長久地凝視四周的景象,古老的廢墟靜靜散布在他們腳下,遠處隨意散亂的塞弗此刻異常繁忙,凱濟山矗立在更遠處的地平線上,帶著白雪帽,圍著綠色樹林披肩。

弗雷迪思緒萬千,“我覺得自己能體會一點樓若星人站在這裏凝望世界的感受”。他開始引述《樓若傳奇》:

不管你耕種土地、雕刻石頭、服務權貴、花錢取樂、運輸水果還是說書謀生,生活的負擔永遠與你同行,永遠。

“你開始多愁善感了。”簡說。

弗雷迪點點頭:“我們不知道這些廢墟還會存在多久,樓若星的氣候越來越潮濕溫暖。100年前,第一批殖民者從地球帶來種子和動物,快樂地開墾處女地。每一年,樓若遺址所在的沙漠都在地球植物的圍剿下收縮減小。這裏以前從沒有雨雪,可是去年塞弗迎來了第一場暴風雪。這裏終究會成為一片叢林。高塔已經存在了100萬年,可在地球生命的侵襲下,它們撐不過下一個千年。”

以前,他們倆開始約會時,弗雷迪給簡講過一個故事。

“7歲那年,我假裝自己是一位考古學家,把媽媽的一件青花瓷摔碎,然後把碎片埋在了院子裏。第二天我去把它們挖出來,試著復原。可我沒法把碎片拼在一起,於是就把它們粘成一幅拼貼畫,內容是一只鳥飛躍海洋。”

簡被逗笑了:“我希望你的考古水平比那時有長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