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香消玉殞為誰念(第2/16頁)

其次,努爾哈赤臨終時,只有大妃陪伴在旁邊。努爾哈赤若口傳遺旨,對諸皇子或封,或貶,或賞,或罰,或誅,只有大妃知道。不除掉她,諸王貝勒睡不安寧。

所以,太祖於八月十一日崩,八月十二日卯時代善等議立皇太極,不到兩個鐘頭,到辰時,大妃被逼自盡。這實際上是代善、皇太極等人策動的突然政變。

剛烈赴死的皇太後

在清宮中,也有一些後妃性格剛烈,不屈不撓,面對死亡毫不怯懦。

比如康熙帝孝恭仁皇後,烏雅氏,滿洲正黃旗人,護軍參領威武之女。初入宮侍康熙帝,位分較低,直到十七年生皇四子(雍正帝),才晉為德嬪,又生皇六子,晉為妃。她一生有6個子女,說明康熙帝很寵愛她。她也非常謹慎謙恭,從不招惹是非,或人前顯勝,是個規矩女人。

可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她的親兒子皇四子繼承了帝位,她被晉尊為皇太後,確是無上的殊榮。然而,她卻表現得異乎尋常:

首先,不接受皇兒尊封名號“仁壽皇太後”。其實,這只是按制而行,如康熙登基,尊其母為“慈和皇太後”。

其次,不從永和宮遷至寧壽宮。寧壽宮為皇太後頤養天年的正殿,位置尊崇。

最後,對兒子繼位手段極不滿意,心中更偏愛小兒子。

孝恭太後的小兒子為允禵,小雍正帝10歲。雖同為兄弟,一母同胞,但為爭奪帝位,哥倆反目成仇。雍正繼位後,由於小弟不滿,便罰他去看守父皇的景陵,調離了繁華的京師。

孝恭太後對於兩個兒子的對立,十分頭痛。大的不聽話,小的又倔強。心中憂郁著急,得了病。據皇九子允禟的太監何國柱說:“太後要見允禵,皇上大怒,太後於鐵柱上撞死。”

不知何太監說得是否真實,反正官方記錄孝恭太後在五月二十二日得病,雍正至前侍奉,第二天就崩逝了,距離康熙帝駕崩僅半年的時間。別人都是兒子做了皇帝,母親坐享清福,她卻因此而喪了命。

類似這種情況還有一個人,那就是順治皇帝的貞妃。

貞妃,董鄂氏。她在順治帝的後宮中極為普通,誰都不知道這個女子,大概是選秀女的時候,默默進宮的女子。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憂郁成疾而又染上天花的順治帝死於養心殿,就在宮中忙亂不堪之時,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宮中女子,竟在萬分悲痛心情的驅使下,以身殉主。這位癡情女子,就這樣以一條性命換來了皇家的一紙封號——貞妃。

意外之死

人算不如天算,紫禁城中的女人在許多情形下只能聽天由命,即使這情形關乎性命。這裏的妃嬪們會在不知不覺中,“聽天由命”地丟掉了寶貴的性命。

比如乾隆的後宮中,有一位誠嬪,姓鈕祜祿氏,二等侍衛兼佐領穆克登之女。入宮時間為乾隆二十三年,被封為蘭貴人。入宮後,她曲意奉迎,雖地位不高,但也時常得到帝寵,尤其是乾隆每次出巡,所帶妃嬪中,她都榜上有名,說明她身體還是比較好的。直到乾隆四十一年,她晉為誠嬪,總算有所起色,因為封為嬪位,她就位列主位了。

過了八年,即乾隆四十九年正月,乾隆舉行他有生以來的最後一次南巡。因為乾隆已年逾古稀,身體原因而行動不便,以後不會再有南巡的機會了。於是,這次南巡特別隆重,後宮嬪妃、宮娥、太監隨行,浩浩蕩蕩,誠嬪也在其中。可是,在此次出巡的回鑾途中,意外發生了。

四月十一日,誠嬪走出龍舟,到舟頭透氣,不知何故,卻失足墜入水中。太監、宮女在一片慌亂中,費了好大勁才將其打撈上來。而此時,她早已被淹死了。乾隆帝聞訊十分悲痛,命人買來彩棺,裝殮起來,給予恤典。當年九月,葬入妃園寢。

再比如道光帝的常妃,赫舍裏氏,道光在世時,僅為貴人,鹹豐元年尊為常嬪。同治帝繼位後,再追封為常妃。

常妃,實際上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嬪禦,因為她一生未有生育,只是默默無聞地熬度余生。尤其是道光帝去世後,她百無聊賴,當天氣漸熱時,按慣例到圓明園去消暑。可是,鹹豐十年八月,鹹豐帝北逃承德,避難去了。常嬪只得戰戰兢兢地在圓明園等待命運的安排。當英法聯軍於八月二十四日焚燒圓明園時,常嬪受驚嚇而死。鹹豐帝得報,十分氣憤,一面要求懲辦不利官員,一面命太監人等妥善安置。

可是當時,英法聯軍竄擾禁園,正在大肆焚搶,承辦人員想將置辦的彩棺舁進園內,都無法做到,急忙上奏鹹豐帝,暫緩辦理。可憐常嬪屍體,在盛夏季節,卻陳屍園中,不能入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