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香消玉殞為誰念(第3/16頁)

鹹豐帝一籌莫展,下諭旨曰:“從權將就,斷不準跡涉鋪張,致滋他變。”承辦人員哪還敢鋪張,連工部都沒有知會,便雇了幾十名人夫,也不設儀仗,只用大紅蟒緞罩住彩棺,匆忙入殮。然後,用32人夾杠,乘著夜色,擡到田村暫安處,草草掩埋。

這兩個女人都沒有什麽個性,對死亡的態度都是聽天由命的人。可是,她們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

還有一個人需要提及,這就是慈安太後。

關於慈安太後之死,近年來的文藝作品中多有細致的描述。

據傳,鹹豐帝臨死前,曾留一道密諭給忠厚老實的慈安太後,以約束慈禧。慈禧太後知道此事。

慈安太後像

有一年,慈禧害病,太醫無計可施。薛福辰診脈後,開具了產後補養之藥,才得以康復。慈安得知後,便前往慈禧住處,和她談心。

慈禧花言巧語,哄慈安開心,並保證以後一定遵守宮中規矩,再不會做有損皇家顏面之事。慈安深受感動,便翻出一個黃緞小包,把鹹豐帝密諭拿給慈禧看。慈禧一看,嚇得大驚失色。

慈安笑著把密諭燒了,慈禧感動得淚流滿面。

可是,慈安從此失去了控制慈禧的工具。慈禧後來設計,派人送去慈安愛吃的點心,在其中下了毒。慈安吃後,當日暴亡。這一天是光緒七年三月十一日,終年45歲。

大多數妃嬪盡情享受富貴之中,也會有許多高壽之人,如康熙帝定妃萬琉哈氏(97歲)、雍正帝純懿皇貴妃耿氏(96歲)、乾隆帝婉貴妃陳氏(92歲),都是壽終正寢的老壽星,是妃嬪之中最幸運的代表。

2.從皇宮到地宮

清朝後宮主位眾多,除了皇帝之外,還有太後、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和答應,另外,還有皇太子、皇子、皇子妃、公主等。這些人死後,都要及時殮入棺具之中,以便保護好屍體,使其靈魂得到撫慰。不僅如此,以孝治天下的清廷,在人死之後,都要根據禮部等擬出的治喪儀節,不斷地向棺具行各式禮儀,其繁文縟節難以盡述。

制作棺具

棺具在清廷的喪禮中至關重要,是整個喪事的中心環節。那麽,這些神秘的棺具從選材、制作到漆飾的過程是怎樣的呢?

清宮棺具所用板材只有兩種,楠木和杉木,具體用什麽,要根據亡者生前身份而定。皇帝至皇貴妃,其中包括皇太子和皇帝父母,俱用楠木,貴妃以下俱用杉木。這種材質的區別,明顯地將後宮中的等級區分開來。

關於棺具材板的來源,《清宮述聞》引用翁同龢的話:“向例,由江南織造采進,系捐辦,不具折,不開銷也。”這種說法是否確切,還有待於進一步考證。查清季江南織造由三處組成,即江寧織造、杭州織造、蘇州織造。三處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宮廷及官員布匹的采辦,但也負責宮廷其他用品的采辦。“如皇帝所用的絹紙、筆、墨、硯、朱砂等等,以及交予采辦的一切物品。”在細目中,雖未引入板材的采辦,但翁氏所雲想必有一定道理。

在清宮档案中,確實留下了許多關於板材等物料來源的明確記載。档案記載:誠嬪死後,由內務府、工部準備相應的杉木、楠木、檀木;循貴妃死後,需要準備杉木、楠木、檀木,同樣由內務府和工部準備;馬常在死後,其金棺的制作,需要內務府、工部準備杉木、檀木。

從這三條材料,我們清楚地看到,備辦板材是由內務府掌儀司或營造司,行文工部營繕清吏司備辦或取用。而在工部營繕司又有所分工,其所需楠木、檀木俱由都水司備辦,其所需杉木則由木倉備辦,大致如此。

因此,我們看出,翁氏所言板材系江南織造捐辦,可能屬個別特例。

板材備辦以後,一般要打制成型,以備不虞。但也有皇帝巡幸在外,倉促之間不能得到合適板材而感到尷尬。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正在熱河避暑的仁宗駕崩,當日小殮。因為正值酷暑季節,屍體急需早日成殮。可行宮並無良材,於是宣宗下諭:“梓宮為萬世藏之器,此間並無合制良材,朕心益覺難安。京城原有豫為儲備者,著留京王大臣、內務府大臣即派委妥員,設法運送前來,飭令晝夜行走,能早一刻務趕緊一刻。即將幫蓋、底拆開,用氈包裹。俟到此間,再行合成,均無不可,總以迅速為要,萬勿刻遲。”不久,宣宗得到回音:“查得內務府有乾隆年間備用楠木梓宮一分,向系拆散收存,便於包裹行走,並將梓宮外槨包妥,於本日午刻自京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