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康熙大帝開創盛世(第4/8頁)

4.三征噶爾丹,善治蒙古

《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的第二年,沙俄政府又唆使準噶爾部的首領噶爾丹進攻漠北蒙古。當時,除漠南蒙古早已歸屬清朝外,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都臣服了清朝,準噶爾部族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在伊犁一帶過著遊牧生活,噶爾丹統治準噶爾部以後,又野心勃勃地兼並了漠西蒙古的其他部落,接著又向東進攻漠北蒙古。

漠北蒙古抵抗一陣失敗了,幾十萬名漠北蒙古人逃到漠南,請求清政府給予保護,康熙帝派使者到噶爾丹那裏,叫他把侵占的地方還給漠北蒙古,噶爾丹以為有沙俄在背後撐腰,十分驕橫,不但不肯退兵,還以追擊漠北蒙古為名,大舉進攻漠南,氣焰十分囂張。

為了維護祖國的統一和民族的和睦,康熙帝決定親征噶爾丹。1690年,康熙帝兵分兩路,左路由撫遠大將軍福全率領,出古北口;右路由安北大將軍常寧率領,出喜峰口;康熙帝自己帶兵坐鎮指揮。右路清軍先接觸到噶爾丹軍,經過激烈交戰,打了敗仗。康熙帝又命令左路軍福全進行全力反擊。

噶爾丹把幾萬名騎兵集中在大紅山下,那裏地形復雜,後面有樹木掩護,前方有河流阻擋,他又把上萬頭駱駝綁住四腳,使它們躺在地上,再在駝背上加上箱子,用氈毯裹住,擺成長長的一個駝城。叛軍躲在箱子後面射箭放槍,阻止清軍進攻。

但清軍用炮火很快就把駝城打開了一個缺口,然後步兵、騎兵一齊沖殺過去,福全又帶兵繞到山後對其進行前後夾擊,直把叛軍殺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噶爾丹一看形勢不利,就趕快派個喇嘛到清營求和,自己帶領殘兵到漠北去了。

回到漠北以後,噶爾丹表面向清政府表示屈服歸順,暗地裏卻又重新招兵買馬,準備伺機反撲。1694年,康熙帝讓噶爾丹前來會見,準備訂立盟約。出乎意料的是,噶爾丹不但不來,還暗地派人到漠南煽動叛亂,四處揚言自己已經向沙俄政府借到鳥槍兵六萬,將大舉進攻清朝,推翻其統治。內蒙古各部親王紛紛向康熙帝揭露告發。

1696年,康熙帝忍無可忍,決定第二次禦駕親征。清軍兵分三路,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從東路進兵;大將軍飛揚古率陜西、甘肅的兵,從西路出兵,截擊噶爾丹的後路;康熙帝自帶中路軍,從獨石口出發。三路軍約定同時夾攻。康熙帝的中路軍率先到達科圖,遇到了敵軍前鋒。噶爾丹在山頭上看見清軍黃旗飄揚,軍容整齊,嚇得連夜拔營撤退。

康熙帝一面派兵在後面緊緊追擊,一面通知西路軍飛揚古在半路上截擊叛軍。噶爾丹帶兵逃到昭莫多(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南)。昭莫多原是一片大樹林,前面有一個很大的開闊地帶,歷來是漠北重要戰場。飛揚古在小山的樹林茂密處設下埋伏,派四百人誘戰,邊戰邊退,把叛軍引到事先埋伏的地方。隨著一聲號角,清軍從山上向叛軍發起進攻,飛揚古又派一支人馬在山下襲擊叛軍輜重,進行前後夾擊。叛軍被打得慘敗。最後,噶爾丹只帶了幾十名騎兵逃出。

隔了一年,康熙又帶兵渡過黃河第三次親征。這時,噶爾丹原來的根據地伊犁已經被他侄兒策旺阿拉布占領。他的左右親信聽說清軍來到,也都紛紛投降,並表示願意做清軍的向導。噶爾丹見此時自己已是眾叛親離,走投無路,只好服毒自殺。至此,歷時十三年的噶爾丹之亂被徹底平定,清政府重新控制了阿爾泰山以東的漠北蒙古,並編喀爾喀蒙古為四十九旗,給當地蒙古貴族各種封號和官職,同時又在烏裏雅蘇台設立將軍,統轄漠北蒙古,實行有效管理。從秦、漢的匈奴到明朝的蒙古民族難題,終於為康熙所解決。對此康熙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這句話,很值得國人回味。

5.康熙定藏

西藏自唐朝時就與中原關系密切,作為附屬國的西藏與內地年年來往,互通婚姻,到元明時已成為中國的一個行政區。清初時,漠西蒙古的和碩特部顧實汗遷往青海並與達賴五世、班禪四世建立友好關系。他們對統治西藏的藏巴汗不滿,由顧實汗出兵,殺死藏巴汗與達賴、班禪共管西藏。

不久,顧實汗病逝,達賴五世也圓寂,大權落入第巴桑結手中,他想立自己心中的達賴六世,對達賴五世的圓寂密而不報,但他想立的這位達賴卻是一個風流倜儻、不守佛規的青年。這引起了對第巴桑結不滿的拉藏汗的氣憤,拉藏汗把此事上報了清廷,第巴桑結非常恐慌,結果事發,竟被拉藏汗所殺。拉藏汗掌權後,首先把第巴桑結所立的達賴六世押往北京,請清廷處置,結果在北去的途中達賴六世病死了。拉藏汗想立一個自己心中的達賴七世,但青海方面也立了一個達賴七世,雙方互不相讓,紛紛指責對方是假的。康熙帝為慎重起見,特派侍郎赫壽去協助拉藏汗處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