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康熙大帝開創盛世(第5/8頁)

過了幾年,雙方又上奏康熙帝,都要求自己的達賴坐床。為免出意外,康熙帝讓青海的達賴到北京,但青海不答應,不顧拉藏汗的反對,擅自讓自己選的達賴坐床。由於達賴真假之爭,雙方矛盾越來越大,這就給準噶爾部的策旺阿拉布造成了可乘之機。

康熙五十五年(1716)冬,策旺阿拉布出兵西藏,兩軍相戰兩個月之久,拉藏汗兵敗被殺,策旺阿拉布占領布達拉宮,大肆搶劫,連寺廟也沒能幸免。

康熙帝得知策旺阿拉布進兵西藏的消息後,十分震驚,為維護國家的統一,安定西藏社會秩序,消滅策旺阿拉布,康熙帝排除主和派的意見,下詔封青海達賴為七世達賴,廢除拉藏汗所立的七世達賴,並命第十四皇子允禵為撫遠大將軍,出征西藏。清軍將領延信帶大隊人馬迎頭痛擊策旺阿拉布的軍隊,前有強大清軍的圍剿,後有藏民及喇嘛兵的襲擊,首尾不能相顧,策旺阿拉布的軍隊很快被清軍擊敗,逃回伊犁,後又歸順清朝。

清軍擊敗策旺阿拉布後,進人西藏,安定社會秩序,延信將達賴七世從青海接到西藏,重新舉行了隆重的坐床儀式,成千上萬的喇嘛藏民擁到布達拉宮,朝拜七世達賴,延信當眾宣讀皇帝詔書,詔書中規定,西藏從此政教合一,由達賴和班禪統一管理,達賴負責前藏,班禪負責後藏。從此,中國西南出現了一個長期穩定的局面。

6.重農治河,興修水利

清軍入關後最大的弊政莫過於圈占土地,跑馬占田,任意圈奪。順治帝曾下令禁止,但禁而不止。康熙帝下令,停止圈地,招徠墾荒,恢復生產。

為了促進農業生產,康熙帝六次南巡,治理黃河、淮河、運河、永定河,並興修水利,取得很大成績。

7.移天縮地,興建園林

康熙先後修建了暢春園、承德避暑山莊、木蘭圍場等。而後乾隆又大興“三山五園”,興建了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後改為頤和園)和圓明園,將中國園林藝術推向了高峰,特別是康熙修建的承德避暑山莊和木蘭圍場,將復雜的政治目的和軍事意義以及保持王公大臣們勇猛、強悍人生風範的教育機制轉化為一片幽靜閑適的園林,更是古今中外園林建設的稀世奇葩。

康熙經常騎著馬,在中國北方的山林草澤間徘徊,這是他祖輩崛起的所在,他在尋找著自己生命和事業的依托點,他每次都要經過長城,長城多年失修,已經破敗不堪。看著這片受到中國歷代帝王十分關心的城墻,他想了很多,他的祖輩是破長城進來的,沒有吳三桂也絕對進得了,那麽長城究竟有什麽用呢?偌大的一個國家,難道就靠這些磚塊去保衛?但是,如果沒有長城,中原的防線又在哪裏呢?康熙帝經過謹慎思考,得出了以下結論:

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明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能當。現守國之道,唯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

這話說得很有道理。康熙希望能築一條無形的長城。為此,他來了個硬的一手和軟的一手。硬的一手是在長城外設立“木蘭圍場”,每年秋天,由皇帝親自率領王公大臣、各級官兵一萬余人去進行大規模的“圍獵”,這實際上是一種聲勢浩大的軍事演習,這既可以使王公大臣們保持住勇猛、強悍的人生風範,又可順便對北方邊境起一個威脅作用。軟的一手是與北方邊疆的各少數民族建立一種常來常往的友好關系,他們的首領不必長途進京就有與清廷進行各種交誼的機會和場所,而且還為他們準備了各自的宗教場所,這就是熱河行宮和它周邊的寺廟群,也就是今天的承德避暑山莊。

總之,軟硬兩手最後都匯集到了這一片園林、這一個山莊裏來了。說是避暑,說是休息,意義卻又遠遠不止於此,把復雜的政治目的和軍事意義轉化為一片幽靜閑適的園林、一圈香火繚繞的寺廟,這就是康熙大帝超越秦漢唐宋帝王的高超政治智慧。避暑山莊是康熙的“長城”,與秦始皇的萬裏長城相比,哪個更高明些呢?

8.興文重教,編修典籍

康熙是中國歷代帝王中特別有學問、也特別重視學問的一位,這一點把當時一大群冷眼旁觀不與清朝合作的漢族知識分子震動了,也感動了。

誰能想得到呢?這位清代帝王竟然比明朝歷代皇帝更熱愛和精通漢族傳統文化,大凡經、史、子、集、詩、書、音律,他都下過一番工夫,他不僅主持修《明史》,還親自批點《資治通鑒綱目大全》,對朱熹哲學鉆研很深,常與一批著名的理學家進行水平不低的學術探討,並命他們編纂了《朱子大全》、《性理精義》等著作。他下令訪求遺散在民間的善本珍籍加以整理,並且大規模地組織人力編輯出版了卷帙浩繁的《古今圖書集成》、《康熙字典》、《佩文韻府》、《大清會典》、《律歷淵源》、《全唐詩》、《清文鑒》(滿文字書),文化氣魄鋪天蓋地。直到今天,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文化還離不開這些極其重要的工具書。他派人通過對全國土地的實際測量,編成了全國地圖《皇輿全覽圖》。在他倡導的文化氣氛下,湧現了一大批在整個中國文化史上都可以稱得上第一流大師的人文科學家,在這一點上,幾乎很少有朝代能與康熙朝相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