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第2/4頁)

可是這種安排,到底不是舉朝上下所能稱心如意地接受。況且過去高宗自己被立為太宗李世民之嗣,就曾費過一番周折。只因長孫無忌的竭力支持才能在困難中通過。長孫無忌是太宗文德皇後之兄,高宗之舅。唐朝初年曾策動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取皇位,再度支持高宗嗣位後已是三代功臣,兩朝元老,為宰相三十年,又兼太尉,也儼然有漢朝外戚之任大司馬大將軍的聲望。只是他反對立武則天為後,被高宗臣下誣構,流竄黔州,後來又被逼自殺。有了諸如此類的事情作背景,武則天也知道自己過去幾十年的擅權,“黜陟殺生,決於其口”,現在要只身對付滿朝的明爭暗鬥,不能不采取主動的地位。

高宗去世之後不久,首先發生問題的,為兒子李顯。他雖被立為皇帝,未有實權。在這時候他封皇後(即後來生事的韋後)之父韋玄貞為侍中(侍從室主任),但管重要任免的中書令不肯與。這不僅是官銜祿位問題,而是因為侍中是舉足輕重的官職,又派與於另外一位皇後的父親,勢必與太後沖突。這也基於中國傳統政治,真理由上而下,皇權既無法合理化,也不便分割之故。這事也確引起武則天對李顯不滿,而成為謫廢他為盧陵王的主因。不久即有李敬業在揚州以兵反。敬業是攻高麗宿將李勛之孫,他這時被謫降,意態怏怏,也糾合一群對朝政不滿意的人在東部舉事,看樣子他沒有真正“勤王”的誠意,他的叛變不出三月而平。但是他的討武則天檄,為駱賓王所作,是駢文中的名著,經過廣泛的傳誦。內中提及“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已經把正反順逆的李唐和“偽武”之陣容劃分得清楚,很有宣傳的功效。文中又激勸唐朝舊臣用對高宗李治的君臣父子之情,去清算武則天。文稱:“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更有煽動性。如此就使武則天只有更走極端。

她的政權,既為她本人及她親信的安全的唯一保障,親生兒子也是敵方爭取的對象,則她也只有一步逼一步。李顯與韋後既被流放而受拘禁,一有來使出自武後,則很惶恐的以為是母後要賜他自盡。另一個兒子所謂章懷太子賢的,可能被她親信所殺,出自武則天的旨意與否無從查證。還有一個兒子早死,剩下一個兒子李旦,縱要他做皇帝他也不敢出面了。以後她之清算唐朝宗室,越做越緊,也逼得很多李家親王造反,因之才將他們誅殺殆盡,只有一些年輕的孩子流竄嶺南才被幸免。這類事情固然可以表示她的兇狠性格,一方面卻也是很多復雜因素一時猬集之所致。她的特務政治恐怖政治也是此時的產物,其目的也是要讓朝中人物於逆順之間分別去留,甚至對她盡忠為國的狄仁傑也一度被判死刑。如此的發展,很難在她武曌武則天和唐朝的“順聖皇後”的人身經驗中找到前後一致的邏輯,而只能在這政治環境裏看出其為一種超過人身經驗的運動,有其來龍去脈。

所以武則天天也要去制造她的邏輯。她發覺自己之為唐朝的皇太後已經不能控制眼下局面,即令兒子作傀儡皇帝也仍不能解決問題,只有一身挺當,“革唐命”,自稱武家源出於周文王,本身為“聖神皇帝”。好在《周禮》這樣一部有假歷史性的經典,充分的表揚著中國傳統裏國家之為王者稟承自然法規一手創制的烏托邦等等思想可以全部利用(例如吏部與天對,戶部與地齊,禮為春,兵為夏,刑為秋,工為冬等等間架性的設計和一種美術化的趨向)。而她推崇的佛教,又無形中倡導眾生平等,男女也沒有基本的區別(但是她仍提倡孝順父母,在高宗時已經禁止父母向僧侶行禮,龍門石窟的佛像也是替她父母祈福)。既有《大雲經》,則可見得大周皇帝雖為女身仍可能為彌勒復生。

武則天引起歷史家好奇心的地方,在於雖出於很不利的條件之下,但她的作為仍能成功。她做皇後二十八年,皇太後七年,茲後又以本人名義做皇帝十五年,除了因她自己而產生的問題之外,國家也未遭受過重大的變故。她在697年誅來俊臣之後,統治已比較和緩。中宗的復辟,僅有極少量的流血。所稱“社稷宗廟陵寢郊祀行軍旗幟服色天地日月寺宇台閣官名並依永淳以前(公元682年)故事”,就輕而易舉,可見這些名義和外表上的事物,只是武則天作大獨裁者的工具,並不是她施政的真髓。

武則天是否麗質天生,今日已無法分辨,一個簡捷的說法,則是她的才貌識見都不能為中庸。她即有“掩袖工讒,狐媚惑主”的能力,那也只能算是當初奪取權位的一種手段,其在歷史上的重要性,早被她以後的作為所壓倒。我們要確定她在歷史上的地位,還是要考慮到她的時代和環境。而她的長壽,則比她的相貌及膽識還要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