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學

一 【孟子之抱負及其在中國歷史中之地位】

《史記》曰:

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故子路居衛,子張居陳,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齊。如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釐釐,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為王者師。是時獨魏文侯好學,後陵遲以至於始皇,天下並爭於戰國,儒術既絀焉。然齊魯之門,學者獨不廢也。於威宣之際,孟子荀卿之列,鹹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於當世。(《儒林傳》,《史記》卷百二十一,同文影殿刊本,頁一至二)

蓋孔子開以講學為職業之風氣,其弟子及以後儒者,多以講學為職業,所謂“大者為卿相師傅,小者友教士大夫”也。然能“以學顯於當世”者,則推孟子荀卿。二人實孔子後儒家大師也。孔子在中國歷史中之地位,如蘇格拉底之在西洋歷史,孟子在中國歷史中之地位,如柏拉圖之在西洋歷史,其氣象之高明亢爽亦似之;荀子在中國歷史中之地位如亞力士多德之在西洋歷史,其氣象之篤實沈博亦似之。

《史記》曰:

孟軻,鄒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道既通,遊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於合縱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荀卿列傳》,《史記》卷七十四頁一)

孟子生卒年,《史記》不詳。元程復心《孟子年譜》謂:孟子生於周烈王四年(西歷紀元前三七二),卒於赧王二十六年(西歷紀元前二八九),孟子鄒人,鄒與魯極近,皆為儒家之根據地。故儒家者流,《莊子·天下篇》稱之為“鄒魯之士,搢紳先生”(《莊子》卷十,《四部叢刊》本,頁二十五)也。孔子一生之職志為繼文王周公之業,孟子一生之職志為繼孔子之業。故曰: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孟子》卷六,《四部叢刊》本,頁十四)

又曰:

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余歲。若禹、臯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余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余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余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盡心》下,《孟子》卷十四頁十九)

“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即孟子所處之時地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見無他人繼孔子而起,隱然以繼孔子之業為自己之責任,無旁貸也。故曰:“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公孫醜》下,《孟子》卷四頁十六)又曰:“乃所願則學孔子也。”(《公孫醜》上,《孟子》卷三頁十)宋儒所謂道統之說,孟子似持之。

二 【孟子對於周制之態度】

孔子以六藝教人,後來儒家繼之。《史記》雲:“孟子序《詩》、《書》,述仲尼之意。”趙岐《孟子題辭》雲:“孟子通六經,尤長於《詩》、《書》。”今孟子書中,引《詩》者三十,論《詩》者四;引《書》者十八,論《書》者一,又有但引《書》而不言“書曰”者;禮及《春秋》,亦時言及。(陳澧《東塾讀書記》卷三,頁九至十)孟子之講《詩》、《書》,尤注重於引申其中之意義,如孟子雲:

《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告子》上,《孟子》卷十一頁六)

又曰:

《小弁》之怨,親親也;親親仁也,固矣夫高叟之為詩也。(《告子》下,《孟子》卷十二頁三至四)

“為詩”不能“固”,即孟子所說: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萬章》上,《孟子》卷九頁八)

孟子講《書》之態度亦如此。故曰: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盡心》下,《孟子》卷十四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