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學(第5/7頁)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下篇頁十)

此非《老子》之尚陰謀,《老子》不過敘述其所發現耳。反之,則將欲張之,必固歙之;將欲強之,必固弱之。故,

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七章,上篇頁七)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二十二章,上篇頁二十二至二十三)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上篇頁三十六)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三十九章,下篇頁五)

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六十一章,下篇頁二十八)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六十六章,下篇頁三十三)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六十七章,下篇頁三十四)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七十一章,下篇頁三十七)

凡此皆“知常曰明”之人所以自處之道也。一事物發展至極點,必變為其反面。其能維持其發展而不致變為其反面者,則其中必先包含其反面之分子,使其發展永不能至極點也。故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四十一章,下篇頁六至七)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四十五章,下篇頁十至十一)

“知常曰明”之人,知事物真相之如此,故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二十八章,上篇頁二十九至三十)

總之:

聖人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上篇頁三十一)

其所以如此,蓋恐事物之發展若“泰”“甚”,則將變為其反面也。故曰: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九章,上篇頁七至八)

又曰:

保此道者不欲盈。(十五章,上篇頁十三至十四)

黑格爾謂歷史進化,常經“正”、“反”、“合”三階級。一事物發展至極點必變而為其反面,即由“正”而“反”也。“大直若屈,大巧若拙。”若只直則必變為屈,若只巧則必“弄巧成拙”。惟包含有屈之直,有拙之巧,是謂大直大巧,即“正”與“反”之“合”也。故大直非屈也,若屈而已。大巧非拙也,若拙而已。“知常曰明”之人,“知其雄,守其雌”,常處於“合”,故能“歿身不殆”矣。

【注】按一哲學系統之各部分之發生的程序,與其邏輯的程序,不必相同。本章敘述《老子》哲學,注重於其邏輯的程序。故先述其所謂道、德;次述其所謂反、復。但若就《老子》哲學之發生的程序說,則或《老子》之作者,先有見於“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等反、復之事實,乃歸納為所謂反、復之理論也。

七 【政治及社會哲學】

上述物極則反之通則,無論在何方面,皆是如此。如五色本以悅目,而其極能“令人目盲”。五音本以悅耳,而其極能“令人耳聾”。(見十二章,上篇頁十)本此推之,則社會上政治上諸制度,往往皆足以生與其原來目的相反之結果。故曰: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五十七章,下篇頁二十三)

法令本所以防盜賊,法令滋彰,盜賊反而多有。又如人之治天下,本欲以有所為,然以有為求有所為,則反不足以有所為,故曰: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二十九章,上篇頁三十)

又曰: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七十五章,下篇頁三十九)

又如民之求生太過者,往往適足以求死。故曰:

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五十章,下篇頁十五)

又曰:

益生曰祥。(五十五章,下篇頁二十一)

又曰: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七十五章,下篇頁三十九)

故聖人之治天下,注重於取消一切致亂之源。法令仁義,皆排除之。以無為為之,以不治治之;無為反無不為,不治反無不治矣。故曰: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五十七章,下篇頁二十三)

聖人之養生,亦以不養養之,故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