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易傳》及《淮南鴻烈》中之宇宙論(第2/7頁)

《說卦》、《序卦》、《雜卦》三篇,在所謂《十翼》中,尤為晚出。然據《左傳》、《國語》所記,春秋時人亦已以乾為天、坤為土、巽為風、(見《左傳》莊公二十二年)離為火、艮為山、(見《左傳》昭公十五年)震為雷、坎為水;(見《國語·晉語》)又以震為長男、坤為母。(同上)可見《說卦》所說,亦本前人所已言者而整齊排比之耳。八卦已有此諸種意義時,講《周易》者之宇宙論,系以個人生命之來源為根據,而類推及其他事物之來源。《易·系辭》雲:“天地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周易》卷八頁五至六)男女交合而生人,故類推而以為宇宙間亦有二原理。其男性的原理為陽,其卦為乾;其女性的原理為陰,其卦為坤。而天地乃其具體的代表。乾坤相交乾一之坤為震,為長男,而雷為其具體的代表;坤一之乾為巽,為長女,而風為其具體的代表;乾二之坤為坎,為中男,而水為其具體的代表;坤二之乾為離,為中女,而火為其具體的代表;乾三之坤為艮,為少男,而山為其具體的代表;坤三之乾為兌,為少女,而澤為其具體的代表。總之,宇宙間之最大者為天地,天上之最惹人注意者為日月風雷;地上之最惹人注意者為山澤;人生之最切用者為水火;古人以此數者為宇宙之根本,於是以八卦配之;而又依人間父母子女之關系,而推定其間之關系焉。

此以八卦所代表者為宇宙之根本。此八卦說與前所述之五行說,(見前第七章第七節)在先秦似為兩獨立的系統。在其時,講五行者不講八卦,講八卦者不講五行。至漢此兩說始相混合。漢人稱騶衍等為陰陽家,其實陰陽乃八卦說之系統中所講,騶衍等不講八卦也。

古本已有以陰陽之說,解釋宇宙間諸現象者。(見第三章第四節)此後常言及陰陽者為道家,如《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見上第八章第四節引)《呂氏春秋》亦曰:

太一生兩儀,兩儀生陰陽。(《大樂篇》,《呂氏春秋》卷五,《四部叢刊》本,頁三)

《禮記·禮運篇》亦曰:

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禮記》卷七,《四部叢刊》本,頁八至九)

《易·系辭》亦曰: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卷七頁十)

又曰:

一陰一陽之為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周易》卷七頁三至四)

《老子》所謂二,乃指天地。《呂氏春秋》所謂兩儀,亦似指天地。《易·系辭》所謂兩儀,則似指陰陽,此觀於“一陰一陽之謂道”之言可見也。焦循雲:“一陰一陽之謂道:分於道之謂命;形於一之謂性。分道之一,以成一人之性。合萬物之性,以為一貫之道。一陰一陽,道之所以不已。”(《論語通釋·一貫忠恕》)此所說道與性之關系,正如道家所說道與德之關系。道指萬物全體之所以生之原理,而人物之性,則所分於道之一部分也。凡道所生,皆非是惡;故曰,“繼之者善也”。道分為確定的部分,然後被決定而為有所成;故曰“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則《老子》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章,《老子》上篇,《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頁一)也。道“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五十一章,《老子》下篇頁十七);故“百姓日用而不知”也。道“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老子》亦雲:“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五章,《老子》上篇頁五)蓋萬物自然而生,天地本無心於為仁,亦無心為萬物憂也。《易傳》采《老》學道之觀念,又采陰陽之說,以之配於乾坤。使之為道或太極所生之二宇宙的原理。關於此二原理之性質,《易傳》雲: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乾彖》,《周易》卷一頁一)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彖》,《周易》卷一頁五)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系辭》上,《周易》卷七頁一)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系辭》上,《周易》卷七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