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董仲舒與今文經學(第3/13頁)

又雲:

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謂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間相勝也。(《五行相生》,《繁露》卷十三頁七)

五行相生,見上。五行相勝,“金勝木……水勝火……木勝土……火勝金……土勝水”。(《五行相勝》,《繁露》卷十三頁十一至十三)五行之次序,為木火土金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第一生第二,第二生第三,第三生第四,第四生第五。此所謂“比相生”。金勝木,中隔水。水勝火,中隔木。木勝土,中隔火。火勝金,中隔土。土勝水,中隔金。此所謂“間相勝”。

【注】後漢章帝建初四年(西歷紀元後七九年),大會諸儒於白虎觀,考詳五經同異。命史臣著為通義,即今所傳《白虎通義》是也。其中所說,皆今文經學家言,頗多與董仲舒所說同者。如五行相生相勝之說,《白虎通義》所說與董仲舒同,但較詳。彼雲:“五行者,何謂也?謂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為天行氣之義也。地之承天,猶妻之事夫,臣之事君也。其位卑,卑者親視事;故自同於一行,尊於天也。”(《五行》,《白虎通義》,陳立《白虎通疏證》,《續清經解》本,卷四頁二十四)土即地。地不敢配天,故“自同於一行”,以見天之尊。又雲:“五行所以更王何?以其轉相生,故有終始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所以相害者,天地之性,眾勝寡,故水勝火也。精勝堅,故火勝金。剛勝柔,故金勝木。專勝散,故木勝土。實勝虛,故土勝水也。”(同上卷三十七頁三十九)《五行大義》,引《白虎通義》雲:“木生火者,木性溫,暖伏其中,鉆灼而出,故生火。火生土者,火熱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潤而生;聚土成山,山必生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陰之氣,溫潤流澤;銷金亦為水;所以山雲而從潤;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潤而能生,故水生木。”(陳立《白虎通義疏證》卷四,頁三十五引)此五行所以如此相生相勝之理由也。

五 【四時】

木、火、金、水,各主四時之一氣,而土居中以策應之。因四時之氣,代為盛衰,所以有四時之循環變化;四時之氣之所以代為盛衰,則因有陰陽以使之然。董仲舒曰:

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兩起,故謂之一。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陰與陽,相反之物也,故或出或入,或左或右。春俱南,秋俱北。夏交於前,冬交於後。並行而不同路,交會而各代理,此其文與。(《天道無二》,《繁露》卷十二頁五)

又曰:

陽氣始出東北而南行,就其位也。西轉而北入,藏其休也。陰氣始出東南而北行,亦就其位也。西轉而南入,屏其伏也。是故陽以南方為位,以北方為休。陰以北方為位,以南方為伏。陽至其位而大暑熱。陰至其位而大寒凍。(《陰陽位》,《繁露》卷十一頁十五)

又曰:

天之道終而復始。故北方者,天之所終始也,陰陽之所合別也。冬至之後,陰俯而西入,陽仰而東出。出入之處,常相反也。多少調和之適,常相順也。有多而無溢,有少而無絕。春夏陽多而陰少,秋冬陽少而陰多。多少無常,未嘗不分而相散也。以出入相損益,以多少相溉濟也。多勝少者倍入,入者損一而出者益二。天所起一動而再倍。常乘反衡再登之勢,以就同類,與之相報。故其氣相俠而以變化相輸也。(《陰陽終始》,《繁露》卷十二頁一)

又曰:

如金木水火,各奉其所主,以從陰陽,相與一力而並功。其實非獨陰陽也,然而陰陽因之以起助其所主。故少陽因木而起助,春之生也。太陽因火而起助,夏之養也。少陰因金而起助,秋之成也。太陰因水而起助,冬之藏也。(《天辨在人》,《繁露》卷十一頁十三)

陰陽乃相反之物,依“天之常通”,“相反之物,不得兩起”。故陽出則陰入,陽入則陰出。入者其勢力“損一”,出者其勢力“益二”。故出者之勢力,比入者多三分之二。至於陰陽之運行,則董仲舒所說,與一般所說不同。《淮南子·詮言訓》雲:“陽氣起於東北,盡於西南。陰氣起於西南,盡於東北。”此為後來一般的說法。董仲舒若依此說,則陽起於東北而南行,至東方遇木所主之氣,即助之使盛而為春。至南方遇火所主之氣,即助之使盛而為夏。陰起於西南而北行,至西方遇金所主之氣,即助之使盛而為秋。至北方遇水所主之氣,即助之使盛而為冬。以圖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