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節

一 【周濂溪】

道學家中,引道教之思想入道學者,周濂溪,邵康節,其尤著者也。周濂溪,名敦頤,《宋史·道學傳》曰:

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元名敦實,避英宗舊諱改焉。以舅龍圖閣學士鄭向,任為分寧主簿。……以疾求知南康軍。因家廬山蓮花峰下。前有溪合於湓江,取營道所居濂溪以名之。……卒年五十七。(潘興嗣《濂溪先生墓志銘》謂卒於宋神宗熙寧六年,西歷一〇七三年)黃庭堅稱其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著《太極圖》,明天理之根原,究萬物之終始。(《宋史》卷四百二十七,同文影殿刊本。頁三)

(一)《太極圖說》

周濂溪之太極圖(見下):

《太極圖說》雲: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自注: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而主靜,(自注:無欲故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神鬼合其吉兇。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全集卷一,福州正誼書院刊《正誼堂全書》本,頁二)

《易·系辭》雲:“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此圖說前段用太極生兩儀之說,後則不用八卦而用五行。雖圖說末尾贊《易》,而此圖則非全根據於《易》也。

故此太極圖之來源,頗有研究之價值。《道藏》中之《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品圖》中有太極先天之圖(見下):

此與周濂溪之太極圖略同。此經有唐明皇禦制序,似為宋以前書。此或即濂溪太極圖之所本歟?《宋史·儒林傳·朱震傳》謂,“震經學深醇,有《漢上易解》雲: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穆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許堅傳範諤昌;諤昌傳劉牧。穆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宋史》卷四百三十五頁四)此謂當時所謂象數之學,皆源於陳摶。陳摶乃宋初一有名的活神仙也。(《宋史》卷四百五十七有傳)毛奇齡謂《參同契》諸圖,自朱子注後,則學者多刪之。惟彭本有水火匡廓圖,三五至精圖等圖(按《道藏》中彭曉注《參同契》亦無圖)周濂溪太極圖中之第二圖,即取《參同契》之水火匡廓圖(此圖一方為坎卦,一方為離卦)第三圖即取《參同契》之三五至精圖。(《太極圖說遺議》)黃宗炎、朱彝尊皆謂濂溪之太極圖本名無極圖,謂:陳摶居華山,以無極圖刊於石壁。其最下圈名為玄牝之門。稍上一圈,名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中層左木火右金水中土相聯絡之一圈,名為五氣朝元。又其上之中分黑白而相間雜之一圈名為取坎填離。最上一圈,名為煉神返虛,復歸無極。(黃宗炎《太極圖辯》,見《宋元學案·百泉學案》引。朱彝尊《太極圖授受考》,見《曝書亭集》卷五十八)“周子得此圖,而顛倒其序,更易其名,附於大易,以為儒者之秘傳。蓋方士之訣,在逆而成丹,故從下而上。周子之意,以順而生人,故從上而下。”(黃宗炎《太極圖辯》)黃朱此言,未知所本。要之周濂溪之太極圖,與道教有關系,似為事實。

周濂溪取道士所用以講修煉之太極圖,而與之以新解釋,新意義。其解釋此圖之《太極圖說》為宋明道學家中有系統著作之一。宋明道學家講宇宙發生論者,多就其說推衍。茲與周濂溪所作《通書》共論之。《通書》,本名《易通》,濂溪亦以為系講《易》之作也。

(二)《太極圖說》與《通書》

《太極圖說》謂:“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太極之一動一靜,可以同時而有。《通書》雲:

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非不動不靜也。物則不通;神妙萬物。(《動靜》第十六,全集卷五頁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