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節(第3/7頁)

“明則通”者,吾人心中無欲而靜,則心如明鏡,寂而能照。明則能如此,不明則不能如此也。“公則溥”者,《通書》雲:

聖人之道,至公而已矣。或曰:何謂也?曰:天地至公而已矣。(《公》第三十七,《全集》卷六頁二十二)

天地至公,故無不覆載,所謂“溥”也。公則能如此,不公則有私覆私載而不能如此矣。“聖人之道,至公而已矣。”故曰:“明通公溥,庶矣乎。”

欲達到此“無欲故靜”之境界,亦須經過相當階級,《通書》雲:

《洪範》曰:“思曰睿,睿作聖。”無思,本也。思通,用也。幾動於彼,誠動於此,無思而無不通為聖人。不思則不能通微;不睿則不能無不通。是則無不通生於通微;通微生於思。故思者,聖功之本,而吉兇之幾也。(《思》第九,全集卷五頁二十四)

無思即寂然不動,思通即感而遂通。然欲達到此“無思而無不通”之境界。則須先經思之功夫。不過所謂思為若何之工夫,則濂溪未明言。大約此等工夫,即常注意於吾人心中之狀況,如孟子所謂“必有事焉”者。

《太極圖說》下文謂:“聖人與天地合其德”雲雲,《通書》雲:

聖誠而已矣。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誠下》第二,全集卷五頁八)

誠為人性之本然。聖人之所以為聖,即在復其性之本然而已。此李翺所說,而以後道學家所一致主持者也。

二 【邵康節】

上述《緯書》中之易說,附在道教中,傳授不絕。及北宋而此種易說,又為人引入道學中,即所謂象數之學是也。劉牧《易數鉤隱圖序》雲:

夫易者,陰陽氣交之謂也。……卦者,聖人設之,觀於象也。象者,形上之應。原其本則形由象生,象由數設。舍其數則無以見四象所由之宗矣。(《通志堂經解》本頁一)

“形由象生,象由數設。”天下之物皆形也。有數而後有象,有象而後有形。數為最根本的。上述《易緯》中之易說,雖亦有此傾向,然此傾向至此得有明白的表示。

濂溪之太極圖,即其象學也。濂溪有象學而無數學,康節則兼有象學及數學。《宋史·道學傳》曰:

邵雍,字堯夫,其先範陽人。父古,徙衡漳,又徙共城。雍年三十遊河南,葬其親伊水上,遂為河南人。……北海李之才,攝共城令。聞雍好學,嘗造其廬,謂曰:子亦聞物理性命之學乎?雍曰:幸受教。乃事之才,受河圖洛書,宓羲八卦,六十四卦圖象。之才之傳,遠有端緒。而雍探賾索隱,妙悟神奇,洞徹蘊奧,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熙寧十年(西歷一〇七七年)卒,年六十七。元祐中,賜謚康節。(《宋史》卷四百二十七頁十七至十九)

康節象數之學,受自李之才。程明道所作《邵堯夫先生墓志銘》中,亦言之。李之才則傳陳摶之學(見上),謂“之才之傳,遠有端緒”,即謂此也。

《易·系辭》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康節之宇宙論,大概即此推衍,而又以圖象明之。康節曰:“圖雖無文,吾終日言而未嘗離乎是。蓋天地萬物之理,盡在其中矣。”不過所說之圖,今本《皇極經世》中皆不載。《宋元學案·百源學案》中所列之圖,大概采自《易學啟蒙》。其八卦次序之圖,以陰陽為兩儀;太陽,少陽,太陰,少陰為四象。與《皇極經世·觀物篇》所說不合。茲取蔡沈《經世指要》及《宋元學案》中所列諸圖,加以《觀物篇》所說,以見康節一家之學。

(一)太極與八卦

蔡沈《經世指要》中有經世衍易圖:

(《性理大全》引)

此圖有三層,看第二層(即中層)時,須連第一層(即右層)觀之。如“陽”右之“一”,合“動”右之“一”為=,此即陽之象也。“陰”右之--合“動”右之“一”為,此即陰之象也。看第三層(即左層)時,須連第二層第一層觀之。如第三層“太陽”右之“一”,合第二層“陽”右之“一”,及第一層“動”右之“一”,即為一乾卦,乾即太陽之象也。如第三層“太陰”右之“--”,合第二層“陽”右之“--”及第一層“動”右之“一”,即成一兌卦,兌即太陰之象也。第三層“少陽”右之“一”,合第二層“陰”右之“--”,及第一層“動”右之“一”,即成一離卦,離即少陽之象也。如是八卦之次序,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