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清代道學之繼續(第2/9頁)

又雲:

近人講學,多以晉人清談,甚害事。孔門無一語不教人就實處做。(同上)

桴亭所著《思辨錄》,對於兵農禮樂政制,俱有研究,與習齋同。而習齋亦講正心誠意,與桴亭亦同。故習齋之學,雖反道學,然實系一部分道學之繼續發展也。

(一)理、氣

習齋之學,大部分為關於教育及修養之辯論。其較有哲學興趣者,為其《存性編》中對於理、氣、性、形,之辯論。《存性編》中“為妄見圖凡七,以申明孟子本意”。(《存性編》卷二頁二)其總圖如下:

習齋釋此圖雲:

大圈,天道統體也。上帝主宰其中,不可以圖也。左,陽也;右,陰也。合之則陰陽無間也。陰陽流行而為四德,元亨利貞也。(自注:“四德先儒即分春夏秋冬,《論語》所謂四時行也。”)橫豎正畫,四德正氣正理之達也。四角斜畫,四德間氣間理之達也。交斜之畫,象交通也。滿面小點,象萬物之化生也。莫不交通,莫不化生也。無非是氣是理也。知理氣融為一片,則知陰陽二氣,天道之良能也。元亨利貞四德,陰陽二氣之良能也。化生萬物,元亨利貞四德之良能也。知天道之二氣,二氣之四德,四德之生萬物,莫非良能,則可以觀此圖矣。(《存性編》卷二頁三)

所謂上帝,下文未再提及。習齋之宇宙論中,實不必有此。習齋以陰陽二氣為“天道之良能”。“陰陽流行,而為四德。”此段僅言及四德之交通。實則“二氣四德,順逆交通,錯綜薰蒸,變易感觸,聚散卷舒”。(同上頁六)此“十六者四德之變也。德惟四而其變十六。十六之變,不可勝窮焉。為運不息也”。(同上頁六)二氣四德如此永久變動周流,互相影響,而萬物於以化生。然所謂“十六之變,不可勝窮”者,乃就其極言之。實則十六變為三十二類,即“中邊直屈,方圓衡僻,齊銳離合,遠近違遇,大小厚薄,清濁強弱,高下長短,疾遲全缺”。(同上頁七)“此三十二類者,又十六變之變也。三十二類之變,又不可勝窮焉。然而不可勝窮者,不外於三十二類也。三十二類,不外於十六變也。十六變不外四德也。四德不外於二氣,二氣不外於天道也。”(同上,頁九)

萬物之生,皆稟此二氣四德。惟其所稟有上述三十二類之不同,故物之聰明愚蠢,強弱壽夭,皆視其所稟而異。(同上)然物雖有此不同,而其所稟,則皆“不外於天道”之二氣四德也。習齋雲:

萬物之性,此理之賦也。萬物之氣質,此氣之凝也。正者,此理此氣也。問者,亦此理此氣也。交雜者,莫非此理此氣也。高明者,此理此氣也。卑暗者,亦此理此氣也。清厚者,此理此氣也。濁薄者,亦此理此氣也。……至於人則尤為萬物之粹,所謂得天地之中以生者也。二氣四德者,未凝結之人也。人者,已凝結之二氣四德也。存之為仁義理智,謂之性者,以在內之元亨利貞名之也。發之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謂之情者,以及物之元亨利貞言之也。才者,性之為情者也,是元亨利貞之力也。(同上,頁三至四)

習齋之主要意思,在於以氣為宇宙之根本。雖亦言理,而以理氣為“融為一片”。以此別於理學家。

然此以理氣融為一片之說,一部分道學家亦已言之。如劉蕺山雲:

盈天地間,一氣也。氣即理也。天得之以為天,地得之以為地,人物得之以為人物,一也。(《劉子全書》卷十一頁三)

又雲:

或曰:虛生氣。夫虛即氣也,何生之有?吾溯之未始有氣之先,亦無往而非氣也。當其屈也,自無而之有,有而未始有。及其伸也,自有而之無,無而未始無也。非有非無之間,而即有即無,是為太虛,又表而尊之曰太極。(同上)

此以氣之屈為無;氣屈則伸,故即自無而之有。以氣之伸為有,氣伸則屈,故即自有而之無。此即用橫渠之說矣。

劉蕺山名宗周,字念台,浙江山陰人,明亡,於清世祖順治二年(西歷一六四五年)不食死,(《年譜》,《劉子全書》卷四十,頁四十九)其弟子黃梨洲,(名宗羲,字太沖,浙江余姚人,卒於清聖祖康熙三十四年,即西歷一六九五年。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鮚埼亭集》卷十一,《四部叢刊》本,頁十一)對於理氣之見解,亦與此同。梨洲雲:

夫大化之流行,只有一氣,充周無間。時而為和謂之春,和生而溫謂之夏,溫降而涼謂之秋,涼升而寒謂之冬。寒降而復為和,循環無端,所謂生生之為易也。聖人即從升降之不失其序者,名之謂理。(《與友人論學書》,《南雷文案》卷三,《四部叢刊》本,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