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清代之今文經學

一 【清末之立教改制運動】

清人所講之義理之學,其大與道學不同者,當始自清代之今文經學家。西漢今文經學家之經學,自為古文經學家之經學所壓倒後,歷唐宋明各代,均未能再引起人之注意。清代之學者,本以整理古書,為其主要工作。唐宋明各代所注意之古書,至清之中葉,已為一般學者所已經整理。此後學者,遂有一部轉注意於西漢盛行而唐宋明學者所未注意之書。於是以《春秋公羊傳》為中心之今文經學家之經學,在清代中葉以後,遂又逐漸復興。此派經學家,若講及義理之學,其所討論之問題,與道學家所討論者亦不同。

此派經學之復興與當時又一方面之潮流,亦正相適應。此派經學家所以能有新問題者,亦受此新潮流之影響。蓋自清之中葉以降,中國漸感覺西洋人之壓迫。西洋人勢力之前驅,以耶教傳教師為代表,其後繼以軍事政治經濟各方面之壓力。此各面之壓力,在當時中國人之心中,引起各種問題。其中較根本者,即(一)西洋人有教,何以中國無之?豈中國為無教之國乎?(二)中國廣土眾民,而在各方面皆受西洋之壓迫,豈非因中國本身,有須改善之處歟?當時有思想之人,為答此問題,即在思想方面,有新運動。此運動之主要目的,即為自立宗教,自改善政治,以圖“自強”。簡言之,即為立教與改制。然其時經學之舊瓶,仍未打破。人之一切意見,仍須於經學中表出之。(參看本篇第一章)而西漢盛行之今文經學家之經學,最合此需要。蓋在今文經學家之經學中,孔子之地位,由師而進為王,由王而進為神。在緯書中,孔子之地位,固已為宗教之教主矣。故講今文經學,則孔子自成為教主;而孔子之教,自成為宗教。今文經學家,又有孔子改制,立三世之政治制度,為萬世制法之義。講今文經學,則可將其時人理想中之政治,托於孔子之說,以為改革其時現行政治上社會上各種制度之標準。康有為曰:

天既哀大地生人之多艱,黑帝乃降精而為救民患,為神明,為聖王,為當世作師,為萬民作保,為大地教主。生於亂世,乃據亂而立三世之法,而垂精太平。乃因其所生之國,而立三世之義,而注意於大地遠近大小若一之大一統。(《孔子改制考序》,《不忍》第一冊)

當時需要一如此之孔子。而如此之孔子,惟今文經學中有之。中國哲學史中之經學時代,以今文經學家之經學始,亦以今文經學家之經學終。蓋人處於新環境時,最易有荒誕奇幻之思想,而今文家之經學中,有陰陽家學說之分子,其荒誕奇幻,最適宜於處新環境之人之用。周末至秦漢,由列國而統一,為一新環境。近世各國交通,昔之所視為統一者,今不過為列國之一國,亦一新環境也。

二 【康有為】

(一)孔子立教改制

上述立教改制之運動,康有為可為其中一重要主持者。康有為,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縣人。生於清鹹豐八年(西歷一八五八年),於戊戌年佐清德宗變法,不成。卒於民國十六年(西歷一九二七年)。(張伯楨《南海康先生傳》,《滄海叢書》本)

康有為之經學一方面攻擊古文經學家之經典,以為皆劉歆所偽;一方面主張孔子改制之說,以為今文經學家之經典,皆孔子所作。康有為作《新學偽經考》,以為劉歆為王莽之臣,其所偽之經,實為新朝一代之學。康有為雲:

歆既飾經佐篡,身為新臣,則經為新學。名義之正,復何辭焉?後世漢宋互爭,門戶水火。自此視之,凡後世所指目為漢學者,皆賈馬許鄭之學,乃新學非漢學也。即宋人所尊述之經,乃多偽經,非孔子之經也。(《新學偽經考》卷一,《萬木草堂叢書》本,頁二)

如此則自東漢以降,歷晉唐宋明之經學,所講皆非孔子之經。惟西漢今文學家之經學,所講乃孔子之經,所傳乃孔子之微言大義。康有為以為孔子以前,“茫昧無稽”。春秋戰國之際,諸子並起創教,而孔子所創之教,尤為特出,故遂為以後所宗奉。康有為雲:

凡物積粗而後精生焉,積賤而後貴生焉,積愚而後智生焉。積土石而草木生;積蟲介而禽獸生;人為萬物之靈,其生尤後者也。洪水者,大地所共也。人類之生,皆在洪水之後,故大地民眾,皆蓲萌於夏禹之時。積人積智二千年,而事理鹹備,於是才智之尤秀傑者,蜂出挺立,不可遏靡。各因其受天之質,生人之遇,樹論說,聚徒眾,改制立度,思易天下。惟其質毗於陰陽,故其說亦多偏蔽,各明一義,如耳目口鼻,不能相通。然皆堅苦獨行之力,精深奧瑋之論,毅然自行其志,思立教以範圍天下者也。……積諸子之盛,其尤神聖者,眾人歸之,集大一統,遂範萬世。《論衡》稱孔子為諸子之卓,豈不然哉?天下鹹歸依孔子,大道遂合。故自漢以後無諸子。(《孔子改制考》卷二,《萬木草堂叢書》本,頁一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