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清代道學之繼續(第5/9頁)

又曰:

夫事有條理曰理,即在事中。今曰理在事上,是理別為一物矣。天事曰天理,人事曰人理,物事曰物理。《詩》曰:“有物有則。”離事物何所為理乎?(同上,頁二十六)

此所謂理,與理學家所說之理無大異。其異者即恕谷以為理學家以為“理在事上”,而其自己則以為“理在事中”。此點亦為以後戴東原所提出以駁斥理學家者。就此方面思想之發展言,顏、李、東原,實為蕺山、梨洲、船山等之繼續也。

三 【戴東原】

戴震,字東原,安徽休寧人,生於清世宗雍正元年(西歷一七二三年),卒於清高宗乾隆四十二年(西歷一七七七年)。其著作講“義理之學”者,有《原善》、《孟子字義疏證》。其《孟子字義疏證序》曰:

孟子辯楊墨。後人習聞楊墨老莊佛之言,且以其言汩亂孟子之言,是又後乎孟子者之不可已也。(胡適之先生校本,《戴東原的哲學》,附錄頁三十七)

東原又曰:

宋已前,孔孟自孔孟,老釋自老釋。談老釋者,高妙其言,不依附孔孟。宋已來,孔孟之書,盡失其解,儒者雜襲老釋之言以解之。(《答彭進士允初書》,《戴東原集》卷八,《四部叢刊》本,頁十三)

東原以為宋明道學家之學,皆“雜襲老釋之言”,以解經者。自以辟道學家之學為己任,如孟子以辟楊墨為己任然。

(一)道、理

顏李以為理學家以為“理在事上”,東原亦以為如此。並以為此乃雜襲老莊釋氏之言。東原雲:

在老莊釋氏,就一身分言之,有形體,有神識,而以神識為本。推而上之,以神為有天地之本,遂求諸無形無跡者為實有,而視有形有跡為幻。在宋儒,以形氣神識同為己之私,而理得於天。推而上之,於理氣截然分明,以理當其無形無跡之實有,而視有形有跡為粗。益就彼之言而轉之,因視氣曰空氣,視心曰性之郛郭。是彼別形神為二本,而宅於空氣,宅於郛郭者,為天地之神與人之神。此別理氣為二本,而宅於空氣,宅於郛郭者,為天地之理與人之理。(《孟子字義疏證》卷中,頁七十八)

“此別理氣為二本”下,東原自注雲:“朱子雲:‘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氣也,生物之具也。’”此理學家所謂氣上有理之說也。為駁此說,東原以為陰陽五行即是道。東原雲:

道猶行也,氣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謂之道。《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行亦道之通稱。舉陰陽則賅五行,陰陽各具五行也。舉五行即賅陰陽,五行各有陰陽也。(《孟子字義疏證》卷中,頁七十三)

下文續雲:“陰陽五行,道之實體也。”以陰陽五行之實體為道之實體;道即是氣而非超時空之抽象的理也。此與習齋之以二氣四德為天道之意正同。不過此不用四德而用五行,蓋四德猶有“理”之意味也。至於所謂形而上形而下之分,東原雲:

氣化之於品物,則形而上下之分也。形乃品物之謂,非氣化之謂。……形謂已成形質。形而上猶曰形以前;形而下猶曰形以後。陰陽之未成形質,是謂形而上者也,非形而下明矣。器言乎一成而不變;道言乎體物而不可遺。不徒陰陽非形而下,如五行水火木金土,有質可見,固形而下也,器也。其五行之氣,人物鹹稟受於此,則形而上者也。(同上)

陰陽五行之氣為道。人物鹹“稟受”此氣,而始有其形質;此所謂氣化也。但此氣之本身,則無形質。惟其無形質,故為形而上之道。若有形質者,即為形而下之器。此五行之氣,非即吾人所見之有形質的水火木金土。蓋吾人所見之有形質的物,既有形質,皆形而下之器也。

舉人物之生成,皆歸之於“氣化”,則似可不須理學家所說之理矣。然此氣之“化”,乃亂雜無章,抑依一定秩序條理?東原以為陰陽五行之流行,乃是有條理的。東原雲:

天地之化不已也,道也。一陰一陽,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條理乎?……生生,仁也。未有生生而不條理者。條理之秩然,禮至著也。條理之截然,義至著也。(《讀易系辭論性》,《戴東原集》卷八頁九)

又曰:

天地,人物,事為,不聞無可言之理者也。《詩》曰:“有物有則”是也。物者,指其實體實事之名;則者,稱其純粹中正之名。實體實事,罔非自然,而歸於必然,天地,人物,事為之理得矣。夫天地之大,人物之蕃,事為之委曲條分,苟得其理矣,如直者之中懸,平者之中水,圓者之中規,方者之中矩,然後推諸天下萬世而準。《易》稱“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夫如是,是為得理,是謂心之所同然。……尊是理而謂天地陰陽不足以當之,必非天地陰陽之理則可。……舉凡天地,人物,事為,求其必然不可易,理至明顯也。從而尊大之,不徒曰天地人物事為之理,而轉其語曰理無不在,視之如有物焉,將使學者皓首茫然求其物不得。(《孟子字義疏證》卷上,頁六十至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