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清代之今文經學(第3/9頁)

《論語》言:“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三十年為一世,百世則三千也。”(同上,頁三十九)故言:“孔子預知三千年後,必有聖人復作,發揮大同之新教者。”康有為蓋以此聖人自居,作《大同書》,“以發揮大同之新教”。

康有為之《大同書》第一章,首論“人有不忍之心”。康有為雲:

夫浩浩元氣,造起天地。天者,一物之魂質也。人者,亦一物之魂質也。雖形有大小,而其分浩氣於太元,挹涓滴於大海,無以異也。孔子曰:“地載神氣;神氣風霆;風霆流形;庶物露生。”神者,有知之電也。光電能無所不傳,神氣能無所不感。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全神分神,惟元惟人。微乎妙哉,其神之有觸哉!無物無電,無物無神。夫神者,知氣也,魂知也,精爽也,靈明也,明德也;數者,異名而同實。有覺知則有吸攝,磁石猶然,何況於人?不忍者,吸攝之力也。故仁智同藏,而智為先;仁智同用,而仁為貴矣。(《大同書》甲部,長興書局鉛印本,頁六)

此實即程明道王陽明“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之說,而以當時人所聞西洋物理學中之新說附之。生吞活剝,自不能免,要亦當時應有之事也。人皆有不忍之心,此心即大同之教之所以可能也。

人有覺知,故有苦樂。康有為雲:

夫生物之有知者,腦筋含靈。其與物非物之觸遇也,即有宜有不宜,有適有不適。其於腦筋適且宜者,則神魂為之樂。其於腦筋不適不宜者,則神魂為之苦。況於人乎,腦筋尤靈神魂尤清明,其物非物之感入於身者尤繁夥。精微急捷,而適不適尤著明焉。適宜者受之,不適宜者拒之。故夫人道只有宜不宜。不宜者,苦也;宜之又宜者,樂也。故夫人道者,依人以為道。依人之道,苦樂而已。為人謀者,去苦以求樂而已,無他道矣。(同上,頁九)

又雲:

故普天下有生之徒,皆以求樂免苦而已,無他道矣。其有迂其塗,假其道,曲折以赴,行苦而不厭者,亦以求樂而已。雖人之性有不同乎,而可斷斷言之曰,人道無求苦去樂者也。立法創教,令人有樂而無苦,善之善者也。能令人樂多苦少,善而未盡善者也。令人苦多樂少,不善者也。(《大同書》,頁十一)

持此標準以為衡,則“大同太平之道”為至善之法與教。康有為雲:

遍觀世法,舍大同之道,而欲救生人之苦,求其大樂,殆無由也。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治之至也。雖有善道,無以加此矣。(同上,頁十三)

所以“神明聖王”之孔子,“立三統三世之法,據亂之後,易以升平太平;小康之後,進以大同”(同上,頁十三)也。

康有為以為“人道之苦,無量數不可思議”。“粗舉其易見之大者”,則有:

人生之苦七:一投胎,二夭折,三廢疾,四蠻野,五邊地,六奴婢,七婦女。天災之苦八:一水旱饑荒,二疫癘,三火焚,四水災,五火山,六屋壞,七船沉,八蝗蟲。人道之苦五:一鰥寡,二孤獨,三疾病無醫,四貧窮,五卑賤。人治之苦七:一刑獄,二苛稅,三兵役,四階級,五壓制,六有國,七有家。人情之苦六:一愚蠢,二讎怨,三勞苦,四愛戀,五牽累,六願欲。人所尊羨之苦五:一富人,二貴者,三老壽,四帝王,五神聖仙佛。(同上,頁十三至十七)

欲免此諸苦,當知此諸苦之源。康有為雲:

凡此雲雲,皆人道之苦,而羽毛鱗介之苦狀,不及論也。然一覽生哀,總諸苦之根源,皆因九界而已。九界者何?一曰國界,分疆土部落也;二曰級界,分貴賤清濁也;三曰種界,分黃白棕黑也;四曰形界,分男女也;五曰家界,分父子夫婦之親也;六曰業界,分農工商之產也;七曰亂界,有不平,不通,不同,不公,之法也;八曰類界,有人與鳥獸蟲魚之別也;九曰苦界,以苦生苦,傳種無窮無盡,不可思議。(同上,頁八十二至八十三)

若知“諸苦之根源,皆因九界”,則去此九界,即可去苦。康有為雲:

何以救苦,知病即藥。破除其界,解其纏縛。超然飛度,摩天戾淵。雖浩然自在,悠然至樂。太平大同,長生永覺。吾救苦之道,即在破除九界而已。第一曰去國界,合大地也;第二曰去級界,平人民族也;第三曰去種界,同人類也;第四曰去形界,保獨立也;第五曰去家界,為天民也;第六曰去產界,公生業也;第七曰去亂界,治太平也;第八曰去類界,愛眾生也;第九曰去苦界,至極樂也。(《大同書》,頁八十三至八十四)

極樂界為太平世矣;然太平世特人治之極規耳,人之上尚有天。康有為《中庸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