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生死時刻放手一搏,再現命運轉機(第2/10頁)

除李義府本人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外,其長子太子司議郎李津流放振州(今海南三亞),次子衛率府長史李洽、三子千牛備身李洋及女婿外府主簿柳元貞一並流放庭州,所有家產全部抄沒,家眷盡數流放嶺南。這個判決夠狠的,李義府的政治前途徹底完了,不僅全家都被發配到偏遠之地,而且天各一方,要團聚恐怕只能等下輩子啦!

詔令頒布,一片歡騰。不但朝廷官員慶幸這個笑裏藏刀的夜貓子滾蛋,民間百姓也興高采烈。李義府勞煩州縣修祖墳,強征民夫建宮殿,百姓早恨他入骨;他三子一婿仗勢欺人、驕橫跋扈,被呼為“四兇”。詔書一下,老百姓紛紛互相道賀,皆稱:“今日巨唐年,還誅四兇族!”甚至有好事之人仿照軍中露布寫了一篇奇文,題曰《河間道行軍總管劉祥道破銅山大賊李義府狀》,世人爭相傳抄,貼遍長安大街小巷。

李義府的學識不可謂不高、才幹不可謂不強,原本出身寒微仕途坎坷,憑著勤懇之道加以鉆營有術身登宰相,卻經不起權勢的腐蝕、財富的誘惑,且怙惡不悛、一錯再錯,最終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董思恭臨刑告變,雖然揭發的不是謀反案,也算立了一小功,李治饒他一死,改判流放嶺南。許圉師遭彈劾雖系李義府陰謀,但袒護兒子是實,況且李治也絕不會承認自己有錯,只是將其釋放,貶為虔州(今江西贛州)刺史。劉祥道老成持重,又因審理此案名聲大噪,李治順水推舟,擢升其為右相,與上官儀共掌朝政……

而當朝野之人因李義府倒台爭相慶賀之際,宮中卻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沛王李賢匆忙跑入母後居住的含涼殿,央求不止:“父皇要攆李湛出宮,還要趕他到嶺南,我去求情,可父皇無論如何不肯饒恕。娘啊!求您幫忙講講情吧!”

李湛是李義府最小的兒子,李義府榮寵至極時他年僅六歲就被任命為周王文學,留居宮中陪伴李顯和李賢,這些年孩子們一起讀書、一起玩耍,早就有了總角之情,當然舍不得他走。

媚娘也知李湛無辜,一個十歲出頭的小孩,跟父兄幹的那些缺德事有何幹系?可如今她和李治已經鬧得很僵了,紫宸殿、宣政殿先後落成,李治已不再去西內聽政,但夫妻間的感情依舊不見好轉。她與李義府的關系又曾招李治忌諱,怎麽出頭講情?媚娘嘆息良久,只能對兒子道:“國法如此,非常情所能免。”

“不!父皇一向很在乎母後的話,您去講情他一定答應!”

“不行……”

跟李賢還未揪扯清,又聽外面傳來哭聲,年僅六歲的李顯也不顧保傅阻攔,一溜小跑趕來了,一進門就抱住媚娘的腿,哭哭啼啼道:“我要湛哥哥……別趕他走……”

“唉!”眼看兩個孩子又哭又鬧糾纏不休,媚娘實在無奈,躊躇半晌終於橫下心,“你們別鬧,我去試試看,成與不成還不好說。”

在兩個兒子的期待目光中,媚娘走出含涼殿,一路上不住思忖,想來李湛只是個孩童,或許也沒什麽,大不了革除官職、降為戶奴,只要給顯兒他們留在身邊就行了……不知不覺間已走到紫宸殿。

王伏勝就站在階前,趕忙施禮:“參見皇後娘娘。”口氣雖謙恭,卻似乎有一股幸災樂禍的意味。

媚娘暗恨這奴才越發跋扈,卻也沒工夫計較,提裙上殿。李治正端坐禦案前,準備批奏章,一見她進來冷冷問:“皇後因何至此?”

媚娘咽了口唾沫,低聲道:“李義府雖貪賄不法,其子……”

“哼!你果然來替他家求情!”李治根本不容她說下去,“朕罷了你的人,你要為他開脫是不是?”

我的人?!我處置朝政只是替你代理,咱們之間何分你的我的?不錯,昔日李義府力倡廢王立武,我是很信任他。但他若不是你潛邸近臣,何以有機會上位?你若不寵信他,我何必把他看成個人物,凡事與他商量?你又都賴到我頭上……媚娘委屈極了,但皇帝諉過於人又能拿他怎麽樣?現在是求他辦事,不是計較對錯來的,只有強忍著道:“李義府恣意妄為咎由自取,陛下不殺他已是寬宏大量,臣妾也無意為之開脫。但其子李湛年紀甚幼,養於宮中,與一切罪行無幹,又與皇兒情誼甚篤,望陛下開恩,就讓那孩子繼續侍奉顯兒吧。”

“不行!”李治斬釘截鐵道,“朕豈能讓罪人之子留在皇兒身邊?萬一他長大以後心懷怨恨,誤導皇兒怎麽辦?你求情究竟有沒有別的用心?當初朕已將李義府外貶,是你求情讓他復歸相位的,難道還想留他一子在京,以便日後幫他東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