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 第四節(第4/4頁)

所以,在李昌濟與呂淵看來,這的確是個好消息,但意義卻完全不是趙顥所想的。二人只知道,遼人聚集兵馬意圖南侵,這種大事,自然會吸引兩府諸公的注意力,令他們一時無暇他顧;而皇帝早一天死,那些猶猶豫豫想要背叛、告密的人,就會不敢輕舉妄動,而他們也能搶在眾叛親離之前,發動兵變。

只要牢牢綁住石得一,令他沒有退路可走,那就並非沒有勝機。而如若能將守義侯仁多保忠拉攏過來,形式便會更加樂觀——無論是李昌濟,還是呂淵,都對西夏人抱有極深的成見,在他們看來,夷狄之人見利忘義,不知恩義,是唯一有隙可乘的四重、五重班直。只不過這個守義侯看起來一直在待價而沽。

但此時皇帝隨時可能大行,卻實在也拖不得了。李昌濟與呂淵悄悄交換眼神,二人都明白,這時候,已經沒有再留籌碼的必要!

“若仁多能順應天命,孤自當不吝爵賞。他是想做太仆寺卿,掌管天下馬政?還是欲進密院?或者想要錢財,孤都可以許他。”這是趙顥慷慨的許諾。

“這……貧道以為,要說動仁多,除非許他做第二個河東折家,世世方鎮……”

“他事好說,此事孤卻不能許他。折氏世代忠義,於國家是特例。似仁多家,若縱其回靈夏坐大,焉知不是第二個河西李氏?”趙顥斷然拒絕。

呂淵悄悄拉了拉李昌濟的袖子,搖了搖頭,止住了還想說服趙顥的李昌濟。

“大王放心臣曾遊歷天下,早年亦認得幾個河西番僧,恰巧與仁多家交好,正可遊說。世人莫不愛高官厚爵,何況仁多保忠一夷狄?亦不必非裂地侯之不可。”

李昌濟在心裏嘆了口氣,他已猜到呂淵的心思——雍王雖不答應,但誑一誑仁多保忠,又有何妨?想到這裏,他也不由得把想說的話吞了回去。他想出一石二鳥之計,政事堂諸相既然將契丹南侵之事瞞著皇帝,卻去奏秉太後,那他也可以叫石得一將這些事悄悄稟報給皇帝知道,如此一來,既可以離間皇帝與太後、兩府之間的關系;以皇帝的性格,得知這個消息,說不定就此一命嗚呼亦未可知。但這樣的事情,似也沒必要再煩擾雍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