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 第三節(第3/5頁)

“好!若此戰功成,某亦當上報朝廷,錄將軍首功!”唐康望著何灌,慨然道。他早已心動,此時不再猶豫,揮手斥退眾將,單單留下何灌。

自驍勝軍副都指揮使、護軍虞侯以下,眾參軍、諸營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護營虞侯,都心不甘情不願的退出行轅議事廳,在外面等候。過了好一會,才見著議事廳的大門重新打開,眾將再次魚貫進入廳中,卻見唐康與李浩站在沙盤之前,只聽李浩高聲宣布道:“驍勝軍諸將聽令:即刻回營,聚齊本部兵馬,校場列陣!”

深州,武強。

仁多保忠在經過一天的偵察、試探、猶豫之後,終於在袁天保與張仙倫的壓力之下,移師東進,“包圍”了武強城。

這武強城築於後周之時,它的南門,便緊挨著苦河的下遊。當後周之時,武強其實與黃河沒什麽關系,一直到熙寧十四年,也就是西夏西遷的當年,遼軍太平中興元年,黃河北流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改道,河道向西偏移,黃河在冀州境內泛濫成災,直到進入河間府境內,才重歸舊道,宋廷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終於讓黃河北流的河道穩定來,形成如今的局面,屈指算來,至今亦不過十余年而已。

如今的黃河北流,橫在武強與武邑的中間,因為它還奪了苦河的一段河道,於是苦河在注入黃河北流之後,河水又突然從黃河的下遊分出一條支流來,流進滹沱河,再一道注入河間府的黃河北流。於是,在武強城的南邊,苦河以南,黃河之北,形成了一片被兩條河道所環抱的狹長地帶。這個地區,雖然一到汛期便經常被河水侵襲,不太適合耕種,但河北地少人稠,當地百姓仍然見縫插針,在那裏開墾了一片片的農田。

這塊地區,在軍事上來說,原本無疑是有利於武強城防守者的。河流隔開了敵人,敵人即使進入這塊地區,也容易被打敗,而城裏只要將吊橋放下,便可以進入這塊地區放牧,耕種。可惜的是,雖有如此得天獨厚的條件,但武強城卻不是什麽軍事重鎮,宋軍沒有重兵防守,被遼軍輕易奪取。而仁多保忠渡河之時,也不敢選擇這塊地區,因為此地太容易被城裏的遼軍攻擊。

但是,當仁多保忠決定包圍武強城的時候,他做了一個讓所有人大吃一驚的決定。他背水列陣,將大寨紮在了這塊軍事上的“死地”!同時,在苦河與黃河上,他用船只一共搭起了八座浮橋,以他的大寨與武強城南門為中心,在苦河上一東一西,各搭了兩座浮橋,又在身後的黃河上搭起了四座浮橋。

如此一來,他就布了一個奇怪的陣形,在武強城東與城西,他各部署了一個指揮的兵力,余下所有人馬,則全部集中在城內的狹長地帶,而城北卻沒有一兵一卒。倘若城內的遼軍想要逃走,那仁多保忠是一點辦法也沒有的。仁多保忠的三路人馬,通過苦河上的四座浮橋聯系,而在整個第一營的身後,隔著黃河,是仁多觀國的一個營的人馬,兩營之間,亦可通過黃河上的四座浮橋聯絡。

這樣的陣形,說是包圍,實際上城東與城西的兩個指揮,與其說是圍城,不若說是保護苦河上的浮橋的。更加匪夷所思的,仁多保忠不僅以沒有大型攻城器械為借口,嚴令各個指揮不得攻城,還命令城東城西兩個指揮,一旦發現敵軍大舉來襲,不得迎敵,必須即刻撤回城南大寨,並且不得毀棄、破壞浮橋。

這讓人很難分清楚,究竟是宋軍要攻城,還是仁多保忠布了個怪陣,等著城裏的遼軍來打自己。

可奇怪的是,武強城中的遼軍,只是在神射軍列陣未穩的時候,出來幾百騎試探性的攻擊了一下,被神臂弓一陣齊射,遼軍便灰溜溜的退回城中,雙方均未有任何人馬損傷。遼軍只在城頭旁觀宋軍做這一切事情,仿佛這全然與他們無關。除非有宋軍進入城上的射擊範圍,他們連箭都懶得放。

而仁多保忠除了下令武邑的工匠制造拋石機、雲梯、撞車、木驢等攻城器械,派出使者前往大名府請求派出神衛營與火炮支援外,卻是一副長治久安的打算,整天都在巡查紮寨的情況,不僅要望樓、箭樓一應俱全,還要求打土墻、挖壕溝與陷馬坑……雖說此時已是七月,黃河伏汛已過,秋汛尚遠,但這黃河的事情,也無人能打保票,倘若如前些日那樣,突然來兩場大雨,河水一漲,這一營神射軍,大半要成蝦兵蟹將,這營寨紮得再牢,也是全無用處。然而,這次不論袁天保與張仙倫如何勸諫,仁多保忠卻是塞耳不聽。盡管袁、張二人堅信武強城內遼軍必然不多,只要調來黃河南岸的第二營,以神射軍的戰鬥力,哪怕是蟻附攻城,不過兩三天功夫,也必能攻克,卻奈何不了仁多保忠“愛兵如子”的心意——他堅持沒有攻城器械,絕不強攻。